知识库 > 头部 > > 焦虑 > 预防

焦虑预防

焦虑预防相关内容 更多>

【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早治疗,健康不“掉队”! 文章出处: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医生原创,结合30年临床经验与相关诊疗规范撰写。作者介绍:费健教授,深耕甲状腺疾病领域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为超10万患者提供专业咨询。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硬核的医学知识!读完这篇,你将对甲状腺癌的分期、治疗和预防豁然开朗! 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更需警惕! 你知道吗?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偏爱”20-40岁的女性!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属于“温和派”,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超90%! 高危人群自查清单(快看看你是否中招?): 女性,尤其是中青年; 童年有头颈部辐射暴露史(如放疗、X光频繁检查); 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病史; 长期有甲状腺结节或慢性炎症。 👉 划重点: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简单无痛,却能救命! 二、甲状腺癌分4类,性格大不同! 甲状腺癌家族有4位“成员”,脾气好坏差异大: 乳头状癌(PTC):占90%!像“慢性子”,生长慢、转移少,手术切除后生存率超高; 滤泡状癌(FTC):和乳头状癌是“兄弟”,同样好对付; 髓样癌(MTC):占5%,可能遗传,需警惕淋巴结转移; 未分化癌(ATC):罕见但“凶残”,进展极快,发现时多为晚期。 一句话总结:前两类是“乖宝宝”,后两类是“坏小子”,定期体检才能早揪出它们! 三、分期决定命运!TNM系统是关键 医生口中的“早期”“晚期”,其实对应国际通用的TNM分期: T(Tumor):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 N(Node):淋巴结是否转移; M(Metastasis):有无肺、骨等远处转移。 分期背后的“年龄玄机”(记住两个年龄坎!): 55岁以下:即使有肺转移,也算Ⅱ期,积极治疗预后佳; 55岁以上:若肿瘤侵犯气管、食管或远处转移,直接划入Ⅲ/Ⅳ期,需综合治疗。 举个栗子🌰: 小美(30岁):肿瘤2cm,无转移 → Ⅰ期,手术切除即可; 王阿姨(60岁):肿瘤3cm,侵犯气管 → Ⅲ期,术后需结合放疗或碘131治疗。 四、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你看懂了吗?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会告诉你风险: 1-2级:良性,每年复查; 3级:恶性风险≤3%,半年查一次; 4级:分4a、4b、4c,风险3%-90%,需穿刺活检; 5级:>90%是癌,尽快手术! 贴心提示:即便查出4级结节,也有可能是虚惊一场!穿刺活检才是“金标准”。 五、治疗策略:精准打击,不留后患 分化型癌(乳头状/滤泡状): Ⅰ-Ⅱ期:手术切除,多数无需放化疗; Ⅲ-Ⅳ期:手术+碘131治疗,清除残余癌细胞。 髓样癌:手术为主,若淋巴结转移需扩大清扫; 未分化癌:治疗棘手,以放疗、靶向药等综合手段延缓进展。 费健教授的小贴士: 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药,既能替代功能,又能抑制复发; 保持乐观心态,甲状腺癌的10年生存率超90%,别被“癌”字吓倒! 六、预防胜于治疗!记住这3招 每年一次超声检查,尤其高危人群; 远离辐射,儿童尽量避免颈部CT; 控制碘摄入,适量吃海带、紫菜,不缺不补! 最后的话:甲状腺癌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和拖延!我是费健医生,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护身符”。如果有结节或确诊,别焦虑,及时就医,我们陪你一起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 (本文参考《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及AJCC第8版分期标准,科学审核:费健教授团队) ✨ 你的健康,我们全程守护!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40

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l...

病请描述: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沉默的腹痛”?瑞金医院专家为你划重点!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出处:综合《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研究及临床实践整理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普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喜欢通过线上科普和大家聊聊健康那些事儿。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解答过10万+问题,今天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认识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慢性胰腺炎。 为什么关心慢性胰腺炎? 你可能听过“胰腺癌”,但对“慢性胰腺炎”却陌生。其实,它就像一个“沉默的破坏者”:早期症状隐蔽,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腹痛反复、糖尿病、营养不良,甚至增加患癌风险!据统计,每10万人中,每年约有7人患病。而女性因激素和免疫特点,某些阶段风险更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管理它? 慢性胰腺炎:你的身体在“求救” 想象一下,胰腺是身体的“消化工厂”,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当它反复发炎,工厂就会“罢工”——消化功能下降、血糖失控、腹痛难忍。典型信号包括: 上腹部疼痛(饭后加重,可能放射到背部) 脂肪泻(大便油腻、浮在水面) 体重莫名下降 新发糖尿病(尤其伴随腹痛) 治疗策略:从“止痛”到“修复”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多学科协作的“组合拳”。根据《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综述,核心策略可总结为: 1. 疼痛管理:别让腹痛绑架生活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是底线!酒精和烟草会“火上浇油”。 药物治疗:按“镇痛阶梯”用药,从普通止痛药到阿片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 微创介入:若药物无效,可尝试神经阻滞术或内镜取石,50%患者疼痛能暂时缓解。 2. 营养支持:吃对食物就是良药 胰酶替代疗法:每餐补充4万-5万单位脂肪酶,帮助消化(像给工厂“外派员工”)。 重点监测:每年查骨密度、维生素水平(尤其是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肌肉保卫战:超过一半患者存在“肌肉减少症”,需增加蛋白质摄入+适度抗阻训练。 3. 手术与微创:何时需要“动刀子”? 内镜治疗:适合胰管结石或狭窄,通过支架或碎石疏通“管道”。 外科手术:若反复发作、怀疑癌变,可考虑切除部分胰腺(现在有保留十二指肠的术式,创伤更小)。 终极方案:全胰切除+自体胰岛移植,既能去病灶,又能保留部分控糖功能(但需严格评估)。 4. 心理支持:别忽视“情绪免疫力” 长期腹痛易引发焦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重建积极心态。 未来希望:这些新疗法值得期待!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精准的治疗: 抗炎新药:如抑制白介素4/13的药物,从源头减少炎症。 细胞修复:用维生素D类似物“安抚”过度活跃的胰腺星状细胞。 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检测和疼痛敏感度测试,提前预判治疗反应。 费主任的贴心建议 早期筛查:若有长期腹痛、消化不良,别硬扛!尽早查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饮食口诀:低脂、高蛋白、少食多餐,避免油炸和酒精。 定期随访:每半年查血糖、营养指标,每年评估骨密度。 推荐理由 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症状而延误治疗的患者。慢性胰腺炎虽棘手,但早发现、科学管理,完全能控制病情!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指南针”——医学知识不冰冷,它关乎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健康小互动:你或家人有反复腹痛的经历吗?欢迎留言,我会挑选典型问题详细解答! 本文内容参考:《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4月综述《慢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及最新国际指南。关注我,get更多靠谱健康知识,我们下次见!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45

甲状腺癌:男女有别,哪些人更...

病请描述: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许多患者“无疤”告别肿瘤。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最新研究——《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这项研究揭示了甲状腺癌的“性别秘密”,对健康管理很有指导意义,咱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出处与推荐理由 这篇研究由天津医科大学团队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中国肿瘤》(2025年3月网络首发),数据覆盖32年,结合国际疾病数据库和先进统计模型,首次系统分析了中国甲状腺癌的性别差异和未来趋势。为什么推荐它? 数据权威: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覆盖中国30余年数据。 结论实用:预测2030年发病率,提醒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针对性预防。 刷新认知:颠覆“女性风险更高”的单一印象,男性增速竟更快!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癌的“男女有别” 研究用一句话总结:女性患病更多,但男性“后来居上”。具体来看: 发病率趋势 女性仍是主力军:2021年女性发病率2.87/10万,男性2.11/10万。 男性增速惊人:1990—2021年,男性病例增长563%,女性增长206%。 未来预测:2030年女性发病率3.26/10万,男性2.44/10万,差距缩小。 年龄差异暗藏玄机 <75岁:女性风险更高,尤其50~74岁人群。 ≥75岁:男性发病率反超女性,可能与筛查不足、病程侵袭性强有关。 为什么男女差异大? 雌激素“双刃剑”:女性体内雌激素可能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生长,但健康意识强、早筛多,反而“数据好看”。 男性风险被低估:肥胖、少体检、晚期确诊多,导致“一发现就是重病”。 甲状腺癌:未来会“更凶猛”吗? 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将达2.90/10万(2021年为2.47/10万)。不过别慌!这种“上升”背后有两大原因: 技术进步:超声普及让更多早期肿瘤“无所遁形”。 健康意识提升:体检人数增加,尤其是女性主动筛查。 但要注意:过度诊断可能存在!研究提到,约87%的女性病例可能属于“无害小结节”,无需过度治疗。 给不同人群的“护甲指南” 女性朋友:✅ 定期甲状腺超声检查(建议1~2年一次)。✅ 关注月经周期异常、颈部肿块,及时就医。✅ 避免盲目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男性朋友:⚠️ 别忽视!45岁后每年体检加一项甲状腺B超。⚠️ 控制体重,男性肥胖与甲状腺癌风险显著相关。⚠️ 高龄男性(≥75岁)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警惕甲状腺癌! 所有人:🌟 少吃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均衡饮食。🌟 远离辐射暴露(如频繁CT检查需做好防护)。🌟 保持好心态,压力过大可能扰乱内分泌。 费医生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常遇到两种患者:一种是体检发现结节就焦虑失眠,另一种是脖子肿了还硬扛。其实,甲状腺癌大多“温柔”(90%是乳头状癌,预后极好),关键在早发现、科学应对。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健康管理要“男女有别”,男性别再当“鸵鸟”,女性也需理性看待“高发数据”。记住,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腺”,守护它,从今天的一份体检计划开始吧! 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用医学智慧,过健康生活。(本文参考文献:付祥锐等,《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中国肿瘤,2025)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67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得甲状腺癌?...

病请描述: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得甲状腺癌? 瑞金医院专家揭秘5大风险因素,教你科学预防!——来自费健主任的暖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很多女性关心的问题:为什么甲状腺癌偏偏“偏爱”女性? 一、数据触目惊心: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根据最新研究,全球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中国女性更是“重灾区”。比如河南一项针对310名女性的研究发现,肥胖、长期压力大、多次流产等因素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而韩国研究显示,女性孕期和更年期的激素波动也可能“推波助澜”。 更扎心的是,很多女性确诊时还很年轻。我接诊过最小的患者只有12岁,她的妈妈哭着问我:“医生,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其实,甲状腺癌的“偏爱”背后,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患。 二、5大危险因素,女性一定要警惕! 结合国内外研究和我的临床经验,女性甲状腺癌高发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激素波动“暗藏危机” 雌激素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 孕期、更年期激素剧烈变化时风险更高。 流产≥2次的女性患病风险是未流产者的2.2倍(河南研究数据)。 压力大、情绪差是“隐形推手” 长期焦虑、抑郁的女性,患癌风险增加3倍! 压力会导致皮质醇升高,抑制免疫功能,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肥胖是“沉默的帮凶” BMI≥24的女性,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 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促进癌细胞生长。 辐射暴露“埋下祸根” 儿童期接受过头颈部X光或CT检查,风险显著增加。 手机、电脑辐射暂无直接证据,但建议减少长时间贴身使用。 家族遗传“难以忽视” 直系亲属有甲状腺癌,患病风险增加2.5倍。 尤其要警惕家族中多人患癌的情况。 三、预防指南:做好3件事,远离甲状腺危机! 别慌!甲状腺癌虽是“高发癌”,但90%以上是预后良好的乳头状癌。做到以下几点,能有效降低风险: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肥胖、长期压力大)建议每年做1次甲状腺超声。 普通女性从30岁开始,每2年检查1次。 生活调节:从细节入手 减压秘诀:每天冥想10分钟,或培养运动习惯(瑜伽、快走都不错)。 饮食建议:少吃腌制食品,碘摄入要适量(沿海地区少吃海带紫菜,内陆可适量补碘)。 科学治疗:别让“过度诊断”坑了你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95%是良性,无需手术。 小于1厘米的“微小癌”可先观察或者选择消融,盲目开刀可能得不偿失。(具体请咨询专家) 四、费医生暖心提醒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女性因为焦虑结节而失眠,也见过患者因忽视体检错过最佳治疗期。想告诉大家: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少生气、多微笑,就是最好的防癌药。 科学治疗比恐慌更重要!哪怕确诊癌症,规范化手术或微创消融也能帮您重获健康。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关注甲状腺,更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抵御疾病最坚固的盾牌! 我是费健医生,全网粉丝超100万,专注甲状腺疾病科普。如果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通过瑞金医院线上平台咨询。记住:早一步了解,多一份安心!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67

焦虑预防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295
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急症及慢病管理。所有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肝病、肝炎、胃食管反流、胃炎、溃疡、肠炎、肠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及预防,急性腹痛的处理和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热诊断及治疗,哮喘、呼吸困难的治疗。痛风高尿酸的治疗的及预防。更年期综合征,所有的内科急危重症家庭处置及就诊指南。各种焦虑的疏导及治疗、长期管理
评分:10
问诊量:2399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睡眠障碍、恐惧症、物质与行为成瘾,青少年心理等疾病的诊治和咨询。 能帮助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会功能恢复及院后指导。倾向于在认知行为治疗的框架下进行咨询,但同时也会结合精神分析、情绪焦点取向的理论来进行理解与整合。
评分:10
问诊量:3413
神经内科临床工作19年,擅长失眠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晕、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眩晕、脑血栓、脑梗死(大面积脑梗、脑干梗死、小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颈动脉斑块、癫痫、脑供血不足、脑炎(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自身免疫性脑炎)、耳石症、颅内感染、面神经炎、帕金森、格林巴利、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病、焦虑抑郁状态、神经官能症、老年痴呆、重症肌无力、多系统萎缩等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同时擅长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日常预防与管理,以及健康咨询。
评分:9.9
问诊量:744
长期致力于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预防及脑血管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