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了最新的脑中风预防指南,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预防脑中风的8大要素,年轻人中老年人都需要关注。1,健康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此类饮食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地中海饮食强调蔬菜,豆类及鱼类摄入。控制红肉(如猪肉羊肉),精制糖(如白砂糖,红糖,冰糖),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以橄榄油代替动物油。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奶茶,碳水饮料,烘培加工食品)。每天适量摄入坚果。2,避免久坐,积极活动:久坐行为和脑中风密切有关,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快走)或者75分钟高强度锻炼(快跑)。每隔一小时必须活动几分钟。养成每天步行通勤习惯。3,保持正常体重: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保持正常范围(18-24)。4,良好睡眠:睡眠不足可以诱发多个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此外打鼾明显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显著增加脑梗死@风险。建议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夜里7-9小时睡眠。打鼾明显,反复醒来,建议评估有无睡眠呼吸暂停。注意睡眠卫生,改善睡眠质量。5,控制血糖:任何大于18岁有超重,肥胖或者动脉硬化得人群,均应该定期检测血糖筛查。对于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正常范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7%以下,胰高血糖素样肽-1激动剂治疗可更好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6,控制血压:血压下降5mmhg可以降低脑中风风险10%。推荐普通人群血压控制在130/90mmhg以下。高血压@患者大部分需要二种及以上高血压药物才能达标。居家监测。7,控制血脂:强调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控制,普通人群控制100mg/dl以下,高风险人群70mg/dl以下。8,严格戒烟:戒烟五年后脑中风风险可以显著下降至未吸烟水平,长期效应明显。上述核心八要素适合所有人群,是保持大脑健康,预防脑中风的基础。
周佳君 2024-11-08阅读量2276
病请描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肝病研究所 彭景华 之前门诊有位青年患者问我,应该如何运动,是有氧还是无氧更好? 显然这位患者做了功课,积极配合治疗,我很开心能遇上这样的患者。诊疗指南的推荐意见是以长期坚持的有氧运动较好,但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运动方案。 有一项研究可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 有200多名脂肪肝患者志愿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们被随机分成不运动组、快走组、跑步组,三组患者都不改变原有的饮食和其他生活习惯。其中快走组和跑步组的运动频率是5次/周,30分钟/次,这样坚持半年。半年后检测肝脏脂肪含量发现,快走组与跑步组的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肪含量比不运动组低约5%,与此同时,血压、体重、腰围、体脂含量、内脏脂肪含量均比不运动的患者明显降低,其中跑步组比快走组更低。 归纳这项研究的结论就是——有氧运动坚持半年,在不改变饮食的情况下,即可产生对脂肪肝和/或肥胖有益的影响。 具体的运动方案为: 1)快走:120步/分钟(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45-55%),30分钟/次,5次/周,6个月; 2)跑步: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5-80%,30分钟/次,5次/周,6个月。 得到的效果: 肝脏脂肪含量下降5%(别小看这5%,它可能是你从重度脂肪肝回到中度、从中度回到轻度、从轻度回到正常的决定性因素); 血压下降; 体重、腰围、内脏脂肪含量下降; 注意:跑步组的空腹血糖也有改善。 最大心率的粗略计算:男性:220次/分钟减去年龄;女性:210次/分钟减去年龄。 写在后面的话:这项研究由中国医生完成,2016年发表在临床医学的顶级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子刊JAMA内科学上。 彭景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肝病研究所 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地点:每周二上午 中医内科 专家门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普安路185号),门诊楼4楼 门诊时间/地点:每周四下午 内科 专家门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张衡路528号),门诊楼2楼 延伸阅读:脂肪肝患者,应该怎么吃? 参考文献: Zhang HJ, He J, Pan LL, Ma ZM, Han CK, Chen CS, Chen Z, Han HW, Chen S, Sun Q, Zhang JF, Li ZB, Yang SY, Li XJ, Li XY. Effects of Moderate and Vigorous Exercise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2016 Aug 1;176(8):1074-82.
彭景华 2024-06-10阅读量1.4万
病请描述:都是缺“锌”眼,补“锌”能补身高吗?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高,纷纷选择给孩子补充锌。那么,补锌真的能补身高吗?本文将介绍补锌的好处,过度补锌的坏处,并通过三个临床例子来分析正常补锌、不补锌和过度补锌的情况。 一、补锌的好处 1. 促进生长发育:锌是人体内许多酶的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和生长发育等过程。儿童时期,锌对于骨骼、肌肉和内脏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缺锌会导致食欲不振、生长迟缓、性发育不良等问题。 2. 增强免疫力:锌对免疫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提高免疫力。适量补锌有助于预防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3. 促进智力发育:锌对大脑发育和智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锌缺乏的儿童智力发育较慢,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差。 4. 改善视力:锌参与视网膜色素的合成,适量补锌有助于维持正常视力。 5. 促进伤口愈合:锌能促进皮肤细胞分裂和再生,有利于伤口愈合。 二、过度补锌的坏处 虽然锌对人体具有诸多好处,但过度补锌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以下为过度补锌的坏处: 1. 锌中毒:长期过量补锌会导致锌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慌气短等生命危险。 2. 影响其他元素的吸收:锌与铁、钙、铜等元素存在竞争性吸收关系。过度补锌会影响这些元素的吸收,导致贫血、佝偻病等疾病。 3. 损害肝脏:过量锌摄入会增加肝脏负担,导致肝脏损伤。 4. 引发免疫性疾病:过度补锌可能破坏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三、临床例子 1. 正常补锌:小明,男,8岁。身高偏矮,食欲不振,偶尔感冒。检查发现锌缺乏。医生建议每天补充适量锌剂,并注意饮食均衡。经过半年的补锌,小明食欲好转,身高增长明显,免疫力提高。 2. 不补锌:小红,女,6岁。身高较矮,食欲不振,经常感冒。检查发现锌缺乏。家长担心补锌有副作用,拒绝给孩子补锌。一年后,小红身高增长缓慢,免疫力低下,经常生病。 3. 过度补锌:小华,男,10岁。家长为了让其长高,盲目给孩子补充大量锌剂。不久后,小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检查发现锌中毒。经过紧急治疗,小华病情好转,但身高增长并未如预期。 综上所述,适量补锌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但过度补锌和拒绝补锌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家长在给孩子补锌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遵循适量原则,并注意饮食均衡。同时,关注孩子的身高增长、免疫力等情况,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5-05阅读量2474
病请描述: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频发,由此造成的头部外伤越来越多,而脑震荡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脑震荡都有什么样的症状特征呢?现在我来带领大家揭开脑震荡神秘的面纱! 一.概述 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大脑发生一时性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是头部受伤后,即刻发生一时性的神志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持续数秒至二、三十分钟不等,清醒后恢复正常,但对受伤时的情况及经过记忆不清。此外,还出现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等。脑震荡是最轻的颅脑损伤,一般经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多可自愈。儿童和成年人脑震荡占颅脑损伤的49%~90%。好发于拳击行业从业者、摔跤竞技类行业从业者、老人、小孩等。 二.分级 1、轻度脑震荡就如同人体大脑突然被重物敲击而发生短暂性的思维混乱现象,这种短暂性的混乱思维可以在十几分钟内恢复意识清醒状态,对于这种轻度脑震荡患者来说,不会留下什么其他脑部后遗症疾病的。 2、中度脑震荡比起轻度脑震荡来说,症状要明显严重,患者除了有思维混乱和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外,还会因外力撞击的力度大使耳朵产生耳鸣现象,并且伴随着头部感觉眩晕头痛,还有会发生遗忘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忆症,只是失忆程度不是很严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会重新恢复记忆。 3、这种脑震荡情况最为严重,表现症状最明显,患者不但出现失忆,还会发生脑部损伤发生影响血液循环的肿块形成,同时也不排除会发生颅骨骨折,长时间昏迷的现象,严重的会出现我们平时所说的“植物人”,给患者一生造成灾难性的损害。 三.病因 脑震荡的发病原因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外伤是导致脑震荡发生的常见病因。脑震荡好发于老人、小孩以及特殊行业的人群,诱发脑震荡的原因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需尽量避免这些诱因。 1.主要病因:头部外伤 如头部撞击、交通事故、跌倒、打架。由于脑组织是一个柔软的器官,它被脑脊液包围,同时受到颅骨的保护,这可以防止轻度的损伤对脑组织的破坏。但是当受到严重暴力或快速的旋转力时,脑脊液的缓冲作用不再有效,脑组织可能撞击到颅骨,造成损伤。 2.诱发因素 当以下情况时使头部遭受暴力,出现外伤时,可引起脑震荡: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如足球、拳击、橄榄球等竞技类运动项目;进行危险的高空作业;交通事故的发生;参与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战争因素。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意识障碍:受伤后即刻发生,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神志转清后患者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症状。2)近事遗忘:清醒后不能叙述受伤经过,有明显的近事遗忘,但往事仍能回忆。 2.伴随症状: 脑震荡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植物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的一些症状,如面色苍白、瞳孔大小改变、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浅慢等危象。 3.其他症状: 脑震荡后遗症恢复期患者常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等症状,一般在受伤后数周或数月逐渐消失。但有一些患者长期存在上述症状,有的还有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若逾时3~6个月不愈,除考虑有精神因素外,还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继发性损伤的可能。 五.主要辅助检查 CT检查:颅脑损伤诊断中,被公认为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建议老年患者及头痛、呕吐患者进行CT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是医学界的领先的先进仪器,清晰度较高,可以查出一些细微的环节。 脑电图:脑震荡后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各导联兴奋性均下降,尤其是在站立位时更明显。 六.诊断标准 01病史及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脑震荡具有的症状,如短暂的意识障碍、近事遗忘等,或者受伤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还有经过影像学检查后,除外继发性脑结构性损害,支持脑震荡的诊断时,即可确诊。 02鉴别诊断:临床上脑震荡与轻度脑挫伤很难鉴别,可依靠头颅CT、核磁或脑电图检查来鉴别,但由于两者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亦无严格区分的必要。 七.治疗 脑震荡大多数是自限性的,病程也较短,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只须卧床休息5~7天,给予镇痛、镇静对症药物,减少外界刺激,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脑震荡的畏惧心理,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但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在对症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避免使用影响观察的吗啡类药物,最好选用副作用少的镇痛、镇静剂。 八.护理 (1)一般护理: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以利患者能够安心休养,给予患者一定的精神安慰,使患者有愉快的心情。减少脑力活动,避免过度用脑和过度劳累。 (2)病情监测: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如出现突然头痛加重、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病情恶化的征兆,立即报告医师,复查头部CT,以排除颅内继发性损伤,尤其是排除血肿的形成。 (3)饮食护理:脑震荡是一种脑损伤疾病,饮食需要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以减轻症状、避免诱因为主要原则。多进食清淡食物,多进食水果、蔬菜,避免兴奋性食物,保持自身营养状况良好。如可以食用含维生素高的食物(苹果、香蕉、猕猴桃等),也可以食用脱脂牛奶、豆浆、蔗糖、代乳粉等食物,还可以多食健脑食品,如核桃、栗子等。忌食辛辣、油腻食物,食用这些后,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病情加重。忌食兴奋性食物,禁止喝酒、喝咖啡、喝浓茶,会使大脑兴奋性增加,不利于脑震荡的恢复。 九.健康宣教 1. 疾病预防:预防脑震荡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诱发因素,即跌倒、头部撞击以及交通事故等。还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避免出现其他的脑部病变。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脑震荡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措施。具体措施还有看护好老人、小孩,以免发生跌倒。参加竞技类运动项目时,注意穿戴好护具。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饮酒不开车,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参与打架、斗殴事件。 2. 预后及复诊:脑震荡患者出院后1个月左右需来医院复诊,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以及休养,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预后较好。 3.护理要点:患上脑震荡疾病以后,有些病人常常会头痛,身体非常的虚弱,有时衣食住行都需要别人的帮忙,这是我们应该加强这种疾病的护理知识,能给病人很多的帮助,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文章就是,脑震荡有什么护理要点。 给予病人普通饮食,若病情需要,可定时去附近卫生所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兴奋躁动的病人,不宜居住在家庭生活无规律或家人不和睦的家庭中。房间的色彩宜用冷色调,如绿、蓝色为好,房间布置也以简单、清雅为好。在患者发病这段期间内,家中尽量保持安静,尽量少接待客人,如聚餐、聚会等。听音乐时也应尽量放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不宜放节奏过于激烈快的乐曲,以免引起病人兴奋。监护病人在伤后的3个月内不要过度用脑,以便及早消除头痛、头晕等伴发症状。遵医嘱适量服用药物。脑震荡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厌食、呕吐、耳鸣、失眠、畏光、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也要学会一些针对性的护理,这是很重要的。脑震荡要怎么进行护理?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通过介绍,如果生活中,身边的人不小心撞到了头,不可以忽视,请及时上医院检查检查,避免给自身带来过大的危害。
王炎林 2024-04-11阅读量5020
病请描述:【糖尿病患者缺水原因】 糖尿病患者多饮与多尿有直接关系,但并非“喝的太多不得不尿”,而是“尿得太多不得不喝”。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而高血糖对身体损害很大,人体自我保护通过增加尿液排除多余糖分,这就使高血糖患者尿液明显增多,尿量增加身体内水分大量损失,发生细胞内脱水,因此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 身体在脱水情况下,通过生理条件反射就会感到口渴,只有通过饮水来补充丧失的水分,也就形成多饮现象。还有部分中老年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口渴中枢反应不敏感,口渴症状并不明显,但体内脱水现象已经存在,同样需要大量补充水分。糖尿病患者多饮水,不仅仅是解决口渴问题,更主要是预防身体脱水,有利于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缺水危害】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含量占人体成分中最多的部分,并且容量和组成成分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体内构成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参与新陈代谢、排出有毒有害物质、运输营养物质、调节体温、润滑等作用。 以一个成人为例,人的体液占体重的55-60%,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45%,细胞外液占体重的15%,机体缺水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比例会发生改变,难以维持细胞正常渗透压,细胞功能也随之出现障碍引起各种疾病。 糖尿病患者体内处于长期缺水状态时,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尿量减少,体内代谢毒性物质排泄减慢,会引发加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喝水少,血液浓缩,血糖增高,严重时可发生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机体极度缺水会使血液循环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极容易形成血栓,血管阻塞,大大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极度缺水还会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细胞内缺水特别是脑细胞缺水会引起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脱水还会加重微血管病变,损坏神经纤维,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及恶化。因此水虽然不会对血糖产生直接影响,但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科学补充水】 理解了水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那么每天摄入多少水才算合理,又如何用科学方式饮水呢?1. 每日应喝多少水? 人体每天所需要摄入总的液体量应与排出量达到平衡,一般情况糖尿病患者饮水总量每天约1500-2000ml左右。但特殊情况下排出量明显增加,必须相应增加饮水量,如处在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下,较强的运动强度和体力劳动,出汗较多时,伴有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时。 2.不口渴也喝水 糖尿病患者体内缺水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口渴症状,并且口渴中枢在受到长期刺激,对体内缺水的敏感度下降,常常体内缺水也不会有口渴的感觉。 在没有明显缺水感受的情况下,身体逐渐存在一定的脱水或缺水现象,当口渴时可能糖尿病患者已经处在严重缺水状况中。出现口渴后马上大量饮水,机体缺水状况不可能迅速得到改善,而且还会加重胃的负担,对身体损害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及时饮水,在口渴之前主动饮水,不要等到机体陷入严重缺水状况再去补充水分,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无害的。 3.少量多次主动饮水 针对糖尿病患者,除了保障每日饮水总量外,喝水时间和方法也很重要,养成定时饮水,不渴也饮的好习惯。全天饮水量可分多次饮用,让饮水和吃饭一样形成有规律的习惯。 全天8-10杯水(200ml杯子),每次200ml左右。在一天内尽量少量、多次、主动饮用完成。 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简便、有益,在预防机体缺水、促进消化、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循环血容量以及冲洗泌尿道预防结石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4. 喝水最好喝白开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人体补充水分的最好方式是饮用白开水”。 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饮用水,自来水煮沸后饮用,既杀死了细菌微生物,同时也改变了自来水中的硬度,适当的保留了部分矿物质,所以饮用纯净的白开水方便、安全、经济,而且最解渴,是满足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饮用水之首选。 白开水温凉适宜,能很好地补充身体水分,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机体免疫力同时,也符合我们国人的饮水习惯。 但也需注意水质安全,选用合格的自来水,未煮沸的水不要饮用,隔夜水以及反复煮沸的水不要饮用,长期习惯饮用过烫的水或冰水也不可取。 过浓的茶、咖啡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大量饮用会过多带走身体水分。牛奶、豆浆虽然营养丰富,作为水分补充容易能量过剩,影响饮食控制。
俞一飞 2024-02-27阅读量1197
病请描述:炎炎夏日,气温飙升,中暑变得十分常见,然而,有一种疾病症状和中暑很像,这就是急性心梗。如果没有及时分清,稍不留神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近日,上海一位60岁的大爷胸闷冒冷汗,家人以为中暑,给大爷服用了藿香正气水,然而大爷的症状非但没有缓解,还陷入了昏迷。家人连忙将大爷送到医院,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大爷其实是急性心梗。中暑和心梗,该如何鉴别,以下三点要牢记。 1、体温 中暑病人常伴有发热,体温38℃以上,可伴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急性心梗也会出现类似的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但不会伴有明显的体温升高。 2、胸闷症状 中暑时胸闷相对轻微,当远离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休息一段时间,补充点水分后,胸闷气短的症状常有明显改善。而心梗患者的胸闷是一种心前区压榨感,像一个大石头压在胸口上,常伴有胸痛,剧烈而持久,转至阴凉处休息后也不会缓解,或者缓解后会再次出现。 3、出汗 中暑时出汗部位以前胸、后背、脖子、腋下等为主,且皮肤温度随之升高;心梗发作时,因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血管收缩,出汗部位多在脖子、额头、手心、脚心等处,皮肤温度相对较低,俗称“出冷汗”。 在夏季,为了预防心梗的急性发生,心血管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期处于高温环境,适当多饮水,清淡饮食,空调温度不要过低,避免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按时服用药物控制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一旦出现剧烈胸痛,一定要及时拨打120去医院就诊。
沈迎 2023-08-09阅读量1797
病请描述:68岁的张大爷由于突然眼珠变黄,尿液成酱油尿就诊于消化内科,腹部超声提示胆囊结石,肿瘤指标CA19-9,高达874U/ml(正常范围:0-39U/ml),进一步腹部增强CT、磁共振等检查,确诊胆囊癌。 胆囊,很多人知道就是胆囊结石,觉得它就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但却并不像其他器官唯一性和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它可摘可不摘,好像在消化系统大家庭中似乎没什么存在感,哪怕有点病症也经常被我们笼统地归为“腹痛”。 最近由于疫情,不少市民封控宅家,有很多人贪睡懒觉,不吃早饭,还有很多人暴饮暴食,靠吃减压。还有很多人不在运动吃饱睡睡饱吃。 这些都极易给“胆囊”造成伤害。胆囊疾病越来越高发,需要引起每个人的重视。不要让疫情走了,你的胆没有了。那么,胆囊到底有多重要?平常最容易出哪些毛病?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它呢? 提到消化,99%的人会首先想到胰腺、胃肠,想到消化酶、胃酸、胃液等。然而,还有一种消化酶不可或缺那就是胆汁。胆囊多呈梨形,位于肝脏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脏相连,是胆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囊储存的胆汁也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作用有 1、储存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患者在没有进食期间,不会大量排放到肠道,因此需要存储空间,以便人体在摄入食物时,能够大量排放用于消化进食的食物,胆囊是能够储存肝脏分泌胆汁的器官; 2、浓缩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相对比较稀薄,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相对比较弱,胆囊能够将胆汁进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消化能力明显上升,帮助消化食物的能力相对较强; 3、排出胆汁:肝脏可以持续性分泌胆汁,胆汁的排放需要根据有无进食进行,患者进食时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 胆囊对人体主要起消化方面的作用,如果胆囊由于疾病等原因需要进行切除时,人体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代偿作用代偿胆囊功能,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甚至出现腹泻等症状。 胆囊疾病有很多种,比如胆囊结石、胆囊胆固醇结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癌等。 1、胆囊结石、胆囊胆固醇结晶 结石也可以引起非常严重的临床急症,最常见的就是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痛,持续且较剧烈,放射至右背部,可伴有发热、呕吐。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胆囊化脓、坏死、穿孔。 除了引起急性胆囊炎,还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胆囊结石个头小,能够通过胆囊管掉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阻塞,产生非常严重的“急性梗阻性胆管炎”,甚至是“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会出现腹痛、黄疸、发热,合并血压下降、神志改变,如是年老体弱的人,则有生命危险; 2、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分有蒂或无蒂,多数是在体检查腹部超声时偶然发现。 胆囊息肉良性的居多,但也有恶性的,尤其是直径大于等于1cm以上,需要高度警惕,建议胆囊切除排查恶性病变。多发胆囊息肉一般良性多,单发的就要多留意,勤体检随访。 小于6mm的息肉建议定期随访,3-6个月做一下腹部超声,看一下息肉有无增大、变化等,如果随访1-2年无明显改变,可以适当延长随访时间。 3、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 4、胆囊癌 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消瘦,也可以出现右上腹痛、呕吐、黄疸等。肿瘤指标CA199可显著升高。 保护胆囊,日常切忌暴饮暴食 可见,胆囊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虽然不大,却在消化食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切除了胆囊,除了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腹胀、腹泻等,还可以导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生等。因此,保护好胆囊,不能随意切除。无胆囊者少吃高脂肪、油腻食物,如动物内脏、黄油、油炸食品等。这样会使得人体的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对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尤其是冰淇淋、柠檬、胡椒等,最好少吃或不吃。在饮食方面,没有胆囊的人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种情况常常会导致患者感到不舒服,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饮食是最好的。 日常生活中,怎么保护呢?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不要暴饮暴食。早餐一定要吃,三餐规律适量。 经常不吃早餐,胆囊里的浓缩胆汁排不出去,就可能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过高,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胆结石。 如果吃的过于肥厚油腻,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也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喝奶茶、吃甜食过多,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沉积。 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人会忍不住大快朵颐、天天跟家躺尸除了睡就是吃,增重还是小事,给胆囊造成过大的压力,埋下隐患,就是大事了。 另外,要定期做腹部超声检查,已经有胆囊息肉或胆囊结石的,万不可掉以轻心,要积极治疗,定期随访!
微医药 2023-02-28阅读量1891
病请描述: 高血压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降压目标:目标血压值<130/80mmHg,老年患者<140/90mmHg。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每10个人当中就有6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可以说稳居慢性病发病率第一的“宝位”。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血压降到140/90,就可以停止服药。殊不知,单一地用血压值来判断血压是不科学的。 2020年5月,国际高血压学会(ISH)最新发布了全球通用的《高血压实践指南》,修订各种情况的血压目标: 1.单一高血压的降压目标:3个月内血压下降≥20/10mmHg,最好<140/90mmHg;理想情况下,年龄<65岁患者,120/70mmHg≤目标血压<130/80mmHg;年龄≥65岁患者,目标血压<140/90mmHg。 2.合并冠心病:目标血压值<130/80mmHg,老年患者<140/80mmHg。 3.合并脑卒中:目标血压值<130/80mmHg,老年患者<140/80mmHg。 4.合并心力衰竭:目标血压值<130/80mmHg,但应>120/70mmHg。 5.合并慢性肾病:目标血压值<130/80mmHg,老年患者<140/90mmHg。 6.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目标血压值<130/80mmHg,老年患者<140/90mmHg。 7.合并糖尿病:目标血压值<130/80mmHg,老年患者<140/90mmHg。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并不是降到140/90就可以高枕无忧,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不能擅自减少药量或停药。 高血压的日常保健 1.饮食上要注意清淡 高血压的患者平时吃饭时不要吃得太咸,要多吃一些蔬菜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一些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特别是一些肉类还有一些动物的内脏。防止发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于老年人,少吃一些油炸食物,可以预防高血压。 2.心情要保持舒畅 平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多培养自己积极、有趣的性格。如果经常有紧张、焦虑、生气等不好的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 3.坚持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每天进行体育运动,不但可以消耗能量,防止发胖以外,还可以促进心血管的功能,降低了血管的紧张度,让血压降下来。 4.定期每天测量血压 最好早晚各一次,这样可以把血压可以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一般来说,降压药是没有耐药性的。有的患者长期服用同一种降压药效果不佳,并不是耐药性引起,而是可能与药物、食物、疾病,甚至是气温有关。因此,在降压效果良好,没有引起明显副作用的前提下,不需要定期更换降压药。
王智刚 2021-08-29阅读量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