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心脏病 > 内容

心脏病内容

以动制痛—&md...

病请描述:   多达85%的人一生中会经历腰痛,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以往认为所有腰痛都需要静养,但现在认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应保持适当的运动,因为这样可以减轻疼痛并有助于维持或恢复柔韧性、力量和耐力。什么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是指病程持续12 周以上,病因不明的、无脊柱器质性病变的腰骶部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经热敷、按摩等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体格检查常可发现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宜动不宜静,适量运动好处多与身体活动较少的患者相比,定期参加中度至剧烈休闲运动的慢性腰痛患者疼痛更轻,腰椎功能更好。运动改善慢性腰痛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和下面的因素有关:1.组织损伤会导致神经系统内部发生改变,也会引起炎症因子释放和氧化应激反应,放大损伤部位的疼痛,并导致疼痛长期存在。而运动能逆转这些神经系统的改变,减轻炎症反应。2.运动能维持肌肉、关节和椎间盘正常的新陈代谢并修复微创伤。3.运动可减轻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而这些心理因素和腰痛息息相关。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怎么运动?任何运动都是有益的!坚持比选择更重要!选择何种运动取决于你的兴趣和运动能力,并能坚持规律进行。但是有关节炎、心脏病、肺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量力而为,并咨询相关专科医生以后再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以免发生意外。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锻炼方法:1.步行:是最简单易行的运动形式。单纯步行锻炼即可很好地缓解慢性腰痛。2.有氧运动:定期开展各类有氧运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腰痛程度会逐步减轻,身体机能也能得到增强。3.拉伸活动:研究发现普通的腿部和躯干部位拉伸即可明显缓解慢性腰痛。4.核心强化和脊柱稳定性训练:包括各类举重类力量训练、俯卧或仰卧位的稳定训练、躯干力量训练、髋关节力量训练等,相较于其它锻炼形式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但这类运动技术要求较高,最好有专业人员指导,否则发力不当反而会造成运动损伤。5.其他运动,如太极、普拉提、瑜伽、亚历山大技术训练也能不同程度缓解慢性腰痛。Tips:1.腰痛患者应先到医院就诊,排除器质性病变。2.开始运动早期,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腰痛加重,这通常是良性的,仅表明疼痛产生组织已被刺激到,可以继续训练,但如果疼痛持续加重或者长时间不缓解,应暂停训练,寻找腰痛加重原因。3.急性腰痛不建议通过运动锻炼改善疼痛。作者:李娟、林红指导:董健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本文受以下项目资助: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编号:20DZ2312000)上海市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编号:GWV-10.2-XD11)【免责声明】本文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本文非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董健 2021-05-17阅读量8661

化脓性汗腺炎能治愈吗?

病请描述:作者: 赖伟红    皮肤病与性病学医学博士,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        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顽固性脓肿和瘢痕形成,疼痛明显。多累及腹股沟、腋下、乳房下缘、外阴、臀部等大汗腺丰富的部位。在女性中多见。化脓性汗腺炎也称为反向性或逆向性痤疮,尽管这种炎症性皮肤病并非痤疮。        该病最初表现为炎症性小结节,逐渐发展为脓肿,脓肿破溃后局部流脓,形成窦道或瘘管,同时伴瘢痕增生。化脓性汗腺炎易与表皮样囊肿合并感染、结节囊肿性痤疮、穿凿性毛囊炎、疖肿等皮肤病混淆,但此病常累及多个不同部位,有非常明显的瘢痕形成。        临床咨询和问诊中常常遇到化脓性汗腺炎病人,由于其复发性和难治性,他们往往非常焦虑和感到很无助。本文特此讨论了这种炎症性皮肤病的病因、症状、病程和治疗办法,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病因        化脓性汗腺炎的确切发病机理不明,但最初的炎性结节的形成源于毛囊闭锁。有研究表明,患者的免疫系统对闭锁毛囊中的轻微感染反应过度。        多数病例发病出现在青春期之后,且三分之一的化脓性汗腺炎病例中,有亲属一同罹患此病。推测性激素和遗传因素在化脓性汗腺炎的发病中起作用。        化脓性汗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体重过重或肥胖吸烟摄入锂制剂          化脓性汗腺炎病人,有更多机会患以下疾病:痤疮多毛症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炎症性肠道病心脏病郁抑症症状和病程分期        化脓性汗腺炎的最初症状多为痤疮样皮损,包括丘疹、脓疱、结节、疖肿等,但与普通痤疮不同的是这些疼痛性损害易在相同部位复发,且累及身体双侧的对称部位。皮损复发可呈间歇性,期间可有数天、数周或数月的缓解期。        化脓性汗腺炎皮损好发于皮肤皱褶或易受摩擦损伤的部位,包括:腹股沟腋下股部上段及内侧乳房臀部腹部皮肤皱褶处        化脓性汗腺炎的早期症状不具特征性,易于其它皮肤病混淆。有些早期征象可提示患有化脓性汗腺炎,常见早期征象包括:出现单个或多个豌豆大脓疱或疖肿,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后消失、增大、或破溃流脓化脓性皮损长时间不愈化脓性皮损愈合后易复发        重度化脓性汗腺炎的症状和体征,常具有特征性,包括:慢性深部疼痛性脓肿,可破溃、流脓血脓肿愈合过程中形成条索状瘢痕瘢痕随着病程进展而持续增厚多发深度潜行性窦道,呈海绵状外观        常采用赫尔利分期法(Hurley Stages)来确定化脓性汗腺炎的严重程度:I期:单个或少数几个脓肿,没有窦道和瘢痕形成。II期:少数几个脓肿,或累及多部位,少量窦道和瘢痕形成。III期:多个脓肿,受累部位多或广泛,多个窦道和大量瘢痕形成。治疗        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有多种选择,其目的在于控制症状发作、清除瘢痕和瘘管、减少复发频率、减轻复发严重程度。        对于轻中度化脓性汗腺炎病人,可采用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包括口服和外用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罗红霉素等。这些抗生素有抗菌作用,还具有抗炎活性。通常情况下,口服抗生素的疗程比较长,至少3个月,但剂量较一般抗感染时要小。皮质类固醇激素:这类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活性。一般采用外用激素制剂,或皮损局部注射治疗,很少全身系统性给药。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这种治疗二型糖尿病药物,也可用于改善化脓性汗腺炎皮肤损伤。性激素疗法:性激素调节剂,如避孕药和螺内酯,常常有助于化脓性汗腺炎的症状控制。强效清洁剂:洗必泰、10%过氧化苯甲酰、硫氧吡啶锌等洗液也可用于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        对于重度化脓性汗腺炎,治疗措施相对激进,副作用也可能较大。这种情况下,需要权衡利弊。这是一个如何去平衡疗效和副作用的问题。        重度的化脓性汗腺炎的常用治疗办法,包括:生物靶向制剂:2015年,肿瘤坏死因子TNF-a抑制剂阿达木单抗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化脓性汗腺炎。其它尚未获得FDA批准用于化脓性汗腺炎,但已经上市的生物免疫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优特克单抗等,也可选用。口服维A酸类:包括异维A酸、阿维A酯等,对部分病例疗效很好。        对于药物治疗反应差或无效的重度化脓性汗腺炎,常常需要采用外科或激光手术疗法,包括:激光疗法:使用激光去除或破坏毛囊。切开引流: 手术切开脓肿,引流脓液,可以缓解疼痛。由于引流伤口愈合慢,而且脓肿常常复发,一般不推荐切开引流。去顶开窗术:常用于疼痛性深部复发性窦道,促其瘢痕性愈合。手术切除:切除容易出现严重溃烂的受损皮肤,然后取周围皮肤或身体其它部位的正常皮肤,做皮瓣转移修复。这样可避免该部位皮损的复发。生物靶向疗法        生物靶向疗法采用生物制剂来治疗传统方法难于控制化脓性汗腺炎,主要用于重度的化脓性汗腺炎或赫尔利分期III期的病例。        多项研究证实,化脓性汗腺炎皮损中,下列细胞因子的含量显著升高:肿瘤坏死因子alpha (TNF-a)白介素1 beta (IL-1b)白介素17      (IL-17)白介素23      (IL-23)一些其它类型的白介素        生物制剂,可靶向对抗上述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从而减轻或消除化脓性汗腺炎皮损部位的炎症。        可选用TNF-a抑制剂,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商品名修美乐(Humira)】用于治疗中重度化脓性汗腺炎。用法:皮下注射;初始剂量为160mg,在一天内或连续两天分开给药;在第15天给予一剂80mg;从第29天开始,给予维持剂量40mg,每周一次。用药后,40%—60%的病例症状改善明显。        也可选用另一种TNF-a抑制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商品名类克(Remicade)】。用法:5mg/kg 静注,第0、2、6、10周各用一次。用药后47%的病例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还可选用其它生物制剂,包括:常用于银屑病治疗的IL-12/IL-23抑制剂,优特克单抗【ustekinumab,商品名喜达诺(Stelara)】。用法:45mg或90mg,皮下注射,第0、4、16、28周各用一次。用药后约40%的病例症状改善良好。常用于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secukinumab,苏金单抗,商品名可善挺(Cosentyx)】常用于银屑病性关节炎治疗的IL-23抑制剂,古塞奇尤单抗【guselkumab,商品名特诺雅(Tremfya)】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IL-1受体拮抗剂,阿那白滞素【anakinra,商品名Kineret】常用于抗恶病质的IL-1a拮抗剂,MABp1【商品名Xilonix】        生物靶向制剂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因此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包括:增加感染机会,如上呼吸道感染注射部位不适,如红肿、淤血、瘙痒或疼痛皮疹等过敏反应脱髓鞘疾病狼疮样反应粒细胞下降家庭护理        适当的家庭护理往往有助于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促进皮损愈合。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采用下列家庭护理措施:使用抗菌洗液:使用含有洗必泰、10%过氧化苯甲酰、硫氧吡啶锌的抗菌洗液有助于化脓性汗腺炎治疗。伤口护理:破溃伤口的护理很重要,需经常使用防腐或抗菌洗液清洁伤口,定期更换清洁敷料。热敷:热敷可以缓解疼痛,也有助于脓液排出。做法是每天一到两次热敷伤口,每次10分钟。减肥或维持健康体重:化脓性汗腺炎在肥胖者中多见,减肥常常可以减轻症状。戒烟:吸烟的化脓性汗腺炎患者戒烟后,症状可以减轻。避免用剃须刀剃毛发:剃须刀剃毛发可刺激皮肤,导致细菌进入破损皮肤,但可用电动剃须刀。保持皮肤干爽透气:过热或潮湿可导致化脓性汗腺炎的症状发作。减少局部摩擦:摩擦和衣服过紧可触发化脓性汗腺炎症状,因此病人最好穿宽松棉质衣服,以减少局部摩擦和化纤刺激。结语        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化脓性皮肤病,可引起慢性疼痛、局部不适,并带来负面的心理压力,严重者还可致残致畸,需要长期持续的合理应对。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         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生物靶向疗法、适当的家庭护理、外科手术和激光治疗等多种方式,常常需要综合处理,但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这种疾病。

赖伟红 2021-03-31阅读量2.1万

如何判断肺间质纤维化病加重了

病请描述:        怎样预测肺间质纤维化病变加重了,目前的评估方法都是围绕特发性肺纤维化进行研究的,对其他类型的肺间质纤维化的评估预后也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清,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病变局限在肺脏。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肺组织学和(或)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性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平均生存期为2.5~3.5年。IPF的自然病程各异,每个个体的病程差异很大,难以预测。一些IPF患者表现相对的稳定,肺功能缓慢下降,伴随着一次或多次的急性恶化;一些患者经历肺功能快速下降,疾病迅速进展。大多数IPF患者直接死于急性加重或肺功能恶化引起的呼吸衰竭。如何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生存期,IPF的随访中需关注肺功能、影像学、生物学标志物及临床指标等多维参数进行评估,这些参数可以帮助确定疾病在诊断时的初始严重程度,提供基线预后评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评估疾病进展的速度。         一、肺功能         Collard等采用的肺功能(PFTs)标准来定义疾病的进展、稳定性或改善,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用力肺活量(FVC)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静息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是用于监测和评估IPF疾病的重要肺功能参数。基线PFTIs与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Nathan等对446名IP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预测轻度、中度和重度(FVC%pre>70%.55%~69%和<55%)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5.6个月、38.7个月和27.4个月;按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0%pre)预测轻度、中度和重度(DLC0%pre≤50%,35%~49%和<35%)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7.3个月、47.8个月和31.3个月。不同的预测结果可能存在影响PFTs的共同条件例如检测条件、肺气肿、肥胖等。         FVC%pre的下降是预测死亡率的最佳肺功能参数。目前普遍采用6个月或12个月内FVC或DLCO百分比的变化来确定IPF的恶化、稳定或改善:FVC的下降≥10%或DLCO的下降≥15%定义为恶化,是预后不良因素。2个临床试验共计1156例IPF患者的研究表明,24周内FVC%pre绝对下降≥10%的患者中1年的死亡率与比FVC%pre下降<5%的患者几乎高5倍(HR4.78;95%CI3.12-7.33),比FVC绝对下降5%~10%者增高2倍以上(HR2.14;95%Cl1.43~3.20)。         尽管某些患者疾病早期肺功能是正常的,即使年度变异度较低、较少的FVC变化也意味着疾病的恶化或进展。         目前FVC或DLCO下降5%~10%被认为是恶化的指征,意味着患者预后更差和生存更短,需要注意的是在IPF合并肺气肿患者中,肺容量可能是正常的或轻度下降,此时FVC下降不能很准确的预测生存;尤其是肺气肿程度超过15%时FVC的下降毫无价值的,已证明使用FVC评估预后优于DLCO,12个月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下降>15mmHg也可以预测死亡。         二、6min(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         在运动测试中,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D)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公认的工具,它能够确定IPF的初始严重程度,并评估其演变和预测预后,还可用于心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动脉高压的评估,主要指标为步行开始和结束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SpO2),6min内连续步行距离,以及连续记录SpO2及步行距离的变化,6min结束时的SpO2<88%提示预后不良,748名IPF患者6MWD数据分析表明基线6MWD<250m和24周6MWD下降>50m是独立的死亡预测因子。         三、肺HRCT(肺部高分辨率薄层CT)         胸部HRCT是评估ILD纤维化和蜂窝肺程度的标准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信息,缩小ILD的诊断范围,甚至能够直接确诊不需要外科肺活检,2018年,ATS/ERS/JRS/ALAT发布的IPF诊断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于HRCT为确定UIP者,除外其他原因可直接确诊为IPF,不需进行外科肺活检,HRCT对判断预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HRCT纤维化与蜂窝范围可以预测死亡率,并和FVC%和DLCO%预测相一致。         初始HRCT不仅要描述纤维化及蜂窝肺,而且要对其进行量化,尤其是对于某些患者因临床和功能恶化使其无法进行肺功能等参数测试的严重病例,HRCT能够反映病变进展及严重程度。因此量化的HRCT将是可以客观地评价IPF纤维化程度和进展的工具。一些研究表明,在HRCT中肺功能与IPF的程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既往文献大多采用半定量方法,目前一种新的自动分析系统称为CALIPER(计算机辅助肺脏病理评估和评级信息系统)能够测量新的改变,如肺血管的大小,有助于IPF纤维化及蜂窝肺半定量的评估,不建议IPF患者的随访中常规HRCT检查,除非怀疑出现特定情况,如疾病的进展、急性加重,合并肺肿瘤、肺栓塞、肺气肿或肺动脉高压。         四、生物学标志物         生物学标志物一般被用于疾病诊断及分类,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进展,预测及评价疗效,预测急性加重,预估发生疾病的风险。理想的生物学标志物在非目标疾病中正常表达;在目标疾病中表达异常,并在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要准确、无创。尽管目前没有一个对IPF的监测、随访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生物学标志物,但目前研究的生物学标志物还是有一定临床意义。         1、反映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1)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VondenLungen-6,KL-6):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属于上皮黏蛋白(MUC)1;在各种上皮细胞表面表达,并通过再生或受损的Ⅱ型肺泡上皮高度表达;在正常组织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中极少量表达。在中国ILD患者中以500U/ml作为诊断的cut-off值,KL-6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达到77.75%和94.51%。KL-6可用于IPF诊断、病情活动性、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评估,KL-6增高意味着IPF病情进展及预后不佳,经过吡非尼酮治疗后血清KL-6水平可显著降低。         (2)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protein,SP)A和D:SP-A、SP-D为亲水肺表面活性蛋白。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存在,SP一般不能释放入血,研究发现当呼吸膜受拔时,SP-A和SP-D在血清中的浓度显著增加,有研究表明SP-D在UIP晚期水平增高;IPF不同血清SP-A水平预后有显著的差异,SP-A升高者死亡率增高达3.3倍。       (3)CC16(Clubcellprotein16)为Clara细胞分泌蛋白,在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免疫调节方面具有强大的生物学活性。CC16为组织特异性蛋白,主要在肺组织中表达。血中的CC16几乎全部来自肺组织,Buendia-RoldanI等报道IPF患者血清及BALF中CC16水平显著高于非IPFILD及对照组。         2、反映间质修复及纤维增殖的标志物         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骨膜蛋白(periostin),循环成纤维细胞,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HSP47,Ospecpontin,Fibulin-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等。MMP-7在IPF中显著增高,且与FVC%pre,DLC0%pre呈负相关,与GAP评分呈正相关,并有助于判断预后,基线高水平MMP-7可早于FVC4个月预测IPF进展。         3、免疫及炎症标志物包括CCL18,YKL-40,AntiHSP70、ICAM、IL-6等。CCL18(CC-chemokineligand18)由树突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的炎症趋化因子;具有激活多个信号转导途径;具有介导兔疫反应,激发炎症反应,活化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作用;IPF患者基线血清CCL18增高预示着随访6个月后TLC和FVC的下降,死亡风险增高。HSP70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调亡的作用,可减少肺损伤及纤维化.IPF患者肺成纤维细胞HSP70表达减少,Anti-HSP70表达与肺功能呈负相关,且Anti-HSP70阳性者1年生存常显著降低。         4、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越来越多的用于IPF的评估。端粒的缩短影响上皮再生,其在白细胞中的缩短与IPF的预后不良有关。多项临床试验中发现MUC5B基因多态性是预后良好的标志。另外不典型患者如同时出现MUC5B基因及端粒的缩短可能意味着更高风险发展为IPF,更有学者提出利用分子内型(molecularendotypes)来分层患者,预测患者未来风险及治疗反应。         五、临床指标及共病         IPF临床表现的异质性使得临床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更加复杂。男性、<70岁、基线呼吸困难低评分常常意味着预后不佳,随诊6个月及12个月呼吸困难评分下降均预示着生存期的缩短。因此,应每3个月或6个月对病情进行评估,使用包括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Borg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变。在疾病快速进展的情况下,随访应该更频繁,可每3个月或更短时间进行。       此外,共同疾病和并发症的存在,如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心血管疾病和支气管肺癌等与IPF的更快进展有关。部分吸烟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同时存在肺气肿与纤维化,称为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其中位生存期为2.1~8.5年,目前尚不确定是否较单纯IPF预后会更差。有8.1%~86.4%的IPF存在肺动脉高压,在诊断或随访中发现肺动脉高压常是预后不良的因素。心脏彩超无创而且安全,是发现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手段,建议IPF患者至少每年进行心脏彩超的检查及早发现肺动脉高压。在诊断明确的IPF患者中,仅在以下情况下使用右心导管:①肺移植前。②临床恶化、运动能力受限、DLCO下降(特别是DLCO<40%预计值)或严重低氧血症伴限制性通气障碍,特别是在合并肺气肿的情况下。③如果认为对严格评估预后至关重要。④如果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严重的前负荷性高压,评估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⑤怀疑有收缩功能正常的左心室功能障碍。IPF合并肺癌的发生率4.8%~8.0%,较正常人明显增高。Ozawa等报道IPF随访1年,5年,10年合并肺瘤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3.3%、15.4%和54.7%,高龄和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显著相关。IPF合并肺癌的病理类型和普通人群患肺癌的病理类型相似,男性中鳞状细胞癌最多见,占47%;女性中腺癌最多见,占64%,其他如小细胞瘤、支气管肺泡癌等也可以见到。

王智刚 2021-03-07阅读量1.3万

冠心病的病因介绍

病请描述: 冠状动脉是向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随着胆固醇及其他沉积物组成的斑块在动脉壁积聚,会导致冠脉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冠心病。 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除了年龄、遗传因素等不可控的因素外,还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吸烟等可控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积极防控将有助于防治冠心病。 基本病因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壁上的斑块积聚引起的。斑块由胆固醇和动脉中的其他物质沉积物组成。斑块积聚导致动脉管腔不断变窄,而这可能部分或完全阻塞血流。这个过程叫做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积聚过多,动脉管腔变窄会使血液难以通过。当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时,就可能会导致胸痛或不适,称为心绞痛。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冠心病还可以削弱心肌,使心脏无法正常的泵血,导致心力衰竭;还可能导致不规则的心跳,也就是心律失常。 诱发因素 影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传统危险因素和“新”危险因素。 传统危险因素 20世纪60年代Framingham等研究发现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压力大、不健康饮食和大量饮酒等。其中,除了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属于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外,其余都是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冠心病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而控制。 年龄:年龄增长会增加动脉损伤和狭窄的风险。 性别:通常男性的冠心病风险更高,但绝经后女性的风险也增加。 遗传因素:心脏病家族史与冠心病高风险相关,特别是近亲患有早期心脏病。如果父亲或兄弟在55岁之前被诊断患有心脏病,或者母亲、姐妹在65岁之前患有心脏病,那么风险最高。 吸烟:吸烟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二手烟也会增加冠心病风险。 高血压:没有得到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壁变厚,从而缩小血液流经的管腔。 血脂异常:血液中高水平的胆固醇会增加斑块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风险。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通常被称为“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通常被称为“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高和“好”胆固醇水平低,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糖尿病:糖尿病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和高血压。 超重或肥胖:体重过重通常会加重其他危险因素。 缺乏体力活动:缺乏运动也与冠心病及其一些危险因素有关。 压力大:生活中没有缓解的压力可能会损害动脉,并加重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不健康饮食:吃太多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盐和糖的食物会增加冠心病风险。 饮酒:大量饮酒会导致心肌损伤,还可以加重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新”危险因素 随着研究进展,学者发现还有一些危险因素,包括睡眠呼吸暂停、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子痫前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睡眠呼吸暂停: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在睡觉时呼吸反复停止再开始。睡眠呼吸暂停期间发生的血氧水平突然下降会升高血压并使心血管系统紧张,可能导致冠心病。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正常蛋白质,当身体某处出现炎症时,它的水平会升高。高hs-CRP水平可能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通常认为,随着冠状动脉变窄,血液的hs-CRP会增多。 高甘油三酯:这是血液中的一种脂肪(脂质)。高水平甘油三酯可能会增加冠心病风险,尤其是女性。 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用来制造蛋白质以及构建和维持组织的氨基酸。但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可能会增加冠心病风险。 子痫前期:怀孕期间女性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会导致高血压和尿液中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它可能导致生命后期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及其他炎性风湿病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常会同时存在,并可能互相影响,比如肥胖会导致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而多个危险因素组合在一起时,可能存在累加效应,导致更高的冠心病风险。 此外,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可诱发冠心病发作,尤其是诱发出现胸痛症状(心绞痛),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也可诱发冠心病症状发作或加重。

赵飞 2020-07-23阅读量9859

晕厥的病因治疗

病请描述:医学上的晕厥其实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晕倒,是突然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如果一个人经常出现晕厥现象,必须到医院检查,及时查出晕厥的原因,以免出现严重的后果。导致晕厥的原因有哪几种呢? 1、心源性晕厥。是指由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排血量突然减少或暂停而致的晕厥,多由于心律失常和器质性心脏病引起。比如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室速、心动过速、急性心梗、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等均可引起晕厥。心源性晕厥常见于老年人,持续时间较长,病情凶险,有心脏疾患的老年人尤应注意。 2、脑性晕厥。是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的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多见于老年人,常见原因有短暂脑缺血、脑干性晕厥、大动脉炎等。预防措施为,防止脑血管动脉硬化,减少脑血管痉挛,规律用药,定期复查。 3、直立位低血压性晕厥。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表现为体位的突然改变后,出现眼前发黑晕厥等。所以此类人在站立时要缓慢或扶物而起,不宜久蹲。 4、血管迷走性晕厥。这种最为常见,多发于年轻人,往往发作时有固定的诱因,如排尿、咳嗽、疼痛、情绪紧张、恐惧、天气闷热、剧烈运动、空腹等。晕厥有时发作前无任何症状,会很快恢复,无后遗症,有时会出现血压或心率减慢,这种晕厥通常在医生的指导下,大部分人通过特殊锻炼可以治愈,少数需要用药物或心脏起搏器治疗。 晕厥原因很多,血管迷走性最常见,心源性晕厥最凶险。晕厥发作时应将晕厥者放置于仰卧位或下肢抬高位,可增加脑血流量。松解领口,头转向一侧。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CT、血糖、倾斜试验等检查,确定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预防再发。     如果确定是因为心跳缓慢或者是心脏停搏造成的心源性晕厥,那么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就能避免晕厥再发。

赵飞 2020-07-20阅读量1.0万

隐源性卒中

病请描述:在大约四分之一的缺血性中风中,病因尚不确定,因为调查不完整或延误,因为有多种原因,或因为中风是真正的隐源性。隐源性中风可进一步分为非栓塞性或栓塞性。不明原因的栓塞性中风可由阵发性心房颤动、轻微栓塞性心脏病、动脉粥样栓塞、经卵圆孔未闭(PFO)或较少发生肺瘘的癌症相关和反常栓塞所致。目前,控制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是预防脑卒中复发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在隐源性卒中患者中实施PFO常规闭合。直接抗凝剂正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进行评估,包括不明来源患者的栓塞性中风。颅外和颅内血管、心脏和长时间心律监测的高分辨率超声或磁共振成像的进展将是确定中风的动脉和心脏潜在原因的工具技术。 关键词:癌症;心脏监测;隐源性;不明原因栓塞性中风;阵发性心房颤动;卵圆孔未闭;不明原因。 In about a quarter of ischaemic strokes the cause is undetermined, because the investigation is incomplete or delayed, because there are multiple causes or because the stroke is truly cryptogenic. Cryptogenic stroke can be further classified as non-embolic or embolic. 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 can be due to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minor emboligenic cardiac conditions, atheroembolism, cancer associated and paradoxical embolism through a 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or less often a pulmonary fistula. Currently, risk factor control, statins and antiplatelets are the main therapeutic measures to prevent recurrent stroke.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implement routine closure of PFO in patients with cryptogenic stroke. Direct anticoagulants are being evaluated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cluding 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 patients. Advances in high resolution ultrasound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extracranial and intracranial vessels and of the heart and prolonged heart rhythm monitoring will be instrumental techniques to identify arterial and cardiac hidden causes of stroke.        Keywords:                        cancer; cardiac monitoring; cryptogenic; 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tent foramen ovale; undetermined cause. Full text links Actions            Favorites           Share Page navigation    Title & authors      Abstract      Similar articles      Cited by      Publication types      MeSH terms      LinkOut - more resources   Review Eur J Neurol . 2015 Apr;22(4):618-23.            doi: 10.1111/ene.12673.                                    Epub 2015 Jan 18.                       Cryptogenic Stroke A C Fonseca               1            , J M Ferro   Affiliations            PMID:            25597418                DOI:                  10.1111/ene.12673        

刘建仁 2020-07-13阅读量9493

有关室性早搏(室早)的诊断和...

病请描述:在临床上,室性早搏(室早)者很常见,而频发室早,也不少见。顾名思义,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频发”,主要就是表现为“数量多”:24小时的早搏的总数量数以千计,甚至1万-2万,个别可达4-6万个。这些患者的早搏大多有一个共同点:虽然数量很多,但“模样(形态)”往往是一种或以一种为主,提示早搏的起源点是单一的或以一个起源点为主,即单源性室早。   从病因的角度来说,患有频发单源性早搏的病人,多数情况下查不出明确的原因,大多数被推测为“心肌炎后遗症”(实际上并不一定),极少数是由心肌病(比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引起,罕见情况下由冠心病引起。   这里,还是需要强调一下,多数情况下,室早危害的大小不能仅看数量,更要关注心脏本身的功能状态。由此,通俗地讲,可以把频发室早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纯的频发室早,并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引起特别严重的症状或后果(比如晕厥、眼前发黑等)――也就是说,这种室早,只是“数量多”而已,但多数在性质上有“良性”倾向,可与患者“长年和平共处”,在室早患者中,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因此对这种室早的治疗和处理,可采取相对宽松的治疗策略,根据具体病情,适度治疗即可;还有一种是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肌病、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等,或可引起严重后果,这种情况需要积极治疗,不可掉以轻心。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频发室早的常见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   一、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1、频发室早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心慌、心脏停跳感、落空感、刺痛感、胸闷、胸痛等不适,上述情况在频发室早的患者中比较常见。   2、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大多是在常规体检做心电图时发现,或者无意间测脉搏发现不整齐再做心电图而确诊。比较常见。   3、与焦虑、紧张相关的一些症状:患者在得知患有室早以后,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再加上有些患者本身就是容易焦虑、紧张的性格,更易出现一些不适表现,比如心慌、气短、喜欢大透气、胸闷、失眠等。很多情况下,患者甚至无法说清自己究竟是早搏引起的不舒服,还是焦虑所致为主。上述情况也很常见。   4、长期的频发室性早搏,引起心脏扩大,进而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些表现,如气促、乏力等。这种情况少见。   5、除室早以外,心脏本身的病变导致的相应表现,如心功能不全。少见。   6、室早诱发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短暂的眼前发黑、晕厥、神志丧失,甚至猝死。罕见。   7、有严重的心脏疾病的家族史、猝死的家族史。罕见。   二、常用的检查方法和常见的检查结果   1、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频发的数量很多的室早,多数呈单源性,或以某一种形态的室早为主。部分患者还有成对室早、短阵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2、心脏彩超(心超):多数情况下,心脏结构、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少数患者有心脏扩大、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心肌发育不良等表现,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一旦发现,应引起重视。   3、磁共振(MRI):部分患者怀疑有心肌病等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情况时,可以接受MRI检查。   4、心肌酶、电解质等抽血化验的指标: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   三、治疗处理   需要强调的是,频发室早的治疗和处理,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而且,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治疗方法可能也要做相应调整。   1、长期观察,定期随访   原则上,对于所有的患者,都应如此,特别是刚发现室早的头几年。   (1)对于心超、磁共振等检查结果提示心脏结构、功能正常的患者,如果症状不严重而不需服药或者不愿长期服药,且不愿意接受射频消融手术者,可采取“长期观察,定期随访”的办法。随访的时间间隔,开始可以数月-半年到一年一次,以后可适当拉大时间间隔。根据每次的检查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处理。   (2)如果患者的心脏本身有结构、功能异常,或者有严重症状,那么往往还需要其他的治疗措施。   2、药物治疗   主要是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包括西药和中药,对于部分患者,可能还要额外应用一些改善心功能的药物。总体上说,药物治疗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对频发室早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有些患者甚至尝试过很多种药物才发现没有一种能获得满意效果,二是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既不方便,又容易出现一些副作用。   3、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   这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简单说,就是采用微创的技术,将特制的导管送到患者心脏,找到引起室早的“病灶”(起源点,往往就几毫米大小),发放射频电流,将“病灶”消除或改良,从而起到根治室早或使室早明显减少的作用。   应该说,射频消融是目前治疗频发室早的较好手段。它的成功率的高低,取决于室早“病灶”的位置,以及是否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病灶”位置好且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成功率可达90%-95%,复发率很低。而“病灶”位置较差或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肌病)者,成功率要低一些,复发率要高一些,这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判断。有经验的医生,在射频消融手术之前,会根据患者的心电图(普通常规心电图)的室早形态、心超结果等,进行预判,并与患者充分沟通病情。   一般来说,以下患者建议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症状严重或早搏所致心理压力很大,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或不愿意长期服药;频发室早导致招工、升学等受限;室早数量一直很多(24小时1-2万个,甚至长期多于2万个/日);频发室早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室早引起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等。   4、其他治疗措施       比如少数患者合并短阵室速甚至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且有器质性心脏疾病,可能需要安装特殊的起搏器(ICD)预防猝死。

赵飞 2020-06-20阅读量1.1万

心力衰竭病人的急诊处理以及长...

病请描述: 心力衰竭患者的就医指征: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包括活动时气促、乏力,平卧不能正常呼吸等,需及时就诊。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伴咳嗽,可咳出粉红色泡沫痰,或有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心跳过速等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急诊科进行抢救处理。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尤其是心脏病病史,典型症状、体征等,通常不难诊断该病。对于疑似的患者,可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判断。 就诊科室 一般就诊于心血管内科。如果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应去急诊科进行抢救处理。 相关检查 查体 详尽的体格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心肺部的听诊。 实验室检查 BNP及NT-proBNP 即血浆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主要用于诊断心衰或评估心衰的严重程度,一般如未经治疗患者指标正常,基本可排除心衰。但许多疾病可导致该指标增高,因此该检查特异性不高。 肌钙蛋白 严重心衰患者的肌钙蛋白可略微升高。此外,该指标还可协助明确是否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其他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主要用于排查其他疾病,并评估患者病情。 心脏相关特殊检查 心电图 心脏常规检查,但心力衰竭本身并无特异性心电图表现,可判断是否有心跳节律异常,是否有心梗发生等。 心导管检查 从手臂或者腿部动脉插入导管,进入到主动脉测定下心室的动脉压力,还可以注入造影剂,显示出冠脉和心脏的情况。 6分钟步行试验 主要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评价,还可判断患者心衰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等。 检查要求患者在平直的走廊里尽快行走,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将<150m、150m~450m、>450m分别诊断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心衰。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是心衰最有价值的检查,简便可重复。 X线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心衰与肺部疾病,是确诊左心衰竭肺水肿的重要依据。 心脏磁共振(CMR) 是评价心室容积、室壁运动的金标准。可用于排查众多心脏相关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CAG) 可确诊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 左心衰竭严重时的“心源性哮喘”需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心力衰竭患者多有基础的器质性心脏病,体位改变可影响到呼吸,严重时可咳粉红色泡沫痰。 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青少年期过敏史,可咳白色黏痰,血浆BNP水平可辅助鉴别。 心包相关疾病 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可使心脏被压缩,腔静脉回流受阻,肝大、颈静脉怒张等,根据病史、超声心动图等可确诊。 肝硬化伴下肢水肿 与慢性右心衰竭鉴别,肝硬化常伴腹腔积液,基础心脏病体征、有无颈静脉怒张等均可帮助鉴别。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需优先解除严重呼吸困难、缺氧等威胁患者生命的症状,治疗目标以改善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为主。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目标为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并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体来说,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需采取综合治疗,主要包括祛除诱因、针对病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 急性期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的急性加重时,患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休克、晕厥甚至心脏骤停,可威胁患者生命。此时,医生会优先控制患者症状、尽可能保护患者重要器官功能、改善预后。 家庭急救措施 如果患者发生急性心衰或心衰突然加重,需要及时进行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在家中可参考如下步骤进行施救: 施救者需保持冷静,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急救; 抬高患者上躯干(半卧位或高坐位),双腿下垂; 有条件者立即给患者吸氧; 把患者胸前衣物剪开或敞开,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对患者进行安抚镇静; 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管理 学习了解疾病管理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疾病,保持情绪稳定。 患者在治疗期间还需要特别注意监测自己体重变化。 饮食上需严格限制水分及钠盐摄入,以预防水钠潴留。 休息与活动 对于病情不稳定或急性期患者应严格限制体力活动,可高坐位或半卧位休息,但应同时预防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压疮等的发生。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遵医嘱适度运动。 药物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通过增加排尿来减轻患者心脏负担,是心衰治疗的基础药,长期应用利尿剂应警惕电解质紊乱。 RAAS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血管紧张素受体措抗剂(ARB):作用和ACEI类药物类似,但患者耐受性更好,如果患者不能耐受ACEI类,可改为此药。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ACEI基础上加用可以改善预后。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可抑制血管收缩,减轻心肌重构。 β受体拮抗剂 美托洛尔等,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长期应用可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正性肌力药 洋地黄类药物: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低氧血症、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易发生洋地黄中毒。血液流出道不畅(肥厚型心肌病等)的患者禁用。 其他:β受体激动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I)等。 硝酸酯类药物 硝普钠等,可以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绞痛、高血压等患者的症状。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 心衰时血液瘀滞、心肌收缩异常可形成血栓,易致栓塞,因此需应用抗血小板(阿司匹林等)、抗凝(华法林等)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相当于给心脏装上了一个电子助力泵,植入后可以让左右心室同时泵血,从而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进行更多活动,延长患者寿命。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主要目的是防止异常的心脏节律发生,它可以自动检测心脏是否会出现严重的异常节律,如果出现会自动进行电击帮忙纠正,对于心衰患者,植入ICD可以避免室颤的发生,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心脏移植 治疗顽固性、难治性心衰的最终选择,但是价格昂贵、供体难寻。

赵飞 2020-06-19阅读量1.1万

房颤的治疗(国家标准)

病请描述: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药物治疗不可以根治房颤,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快速心室率 、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脑卒中。手术治疗可以根治房颤但是有一定复发率,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急性期治疗第一次房颤发作的患者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处理。如果房颤再次发作,可以采取上次的治疗经验,比如服用药物等,为去医院就诊争取更多时间。一般治疗心理护理:和患者充分沟通,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给氧及血氧监测:缺氧可导致或加重房颤,当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 mmHg时应给予吸氧并进行血氧监测。心电监护:对因房颤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行心电监护。病因治疗:伴有潜在病因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应针对病因治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房颤可控制节律、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抗凝药物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较高,应积极配合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合并瓣膜病患者应采用华法林抗凝,需定期监测INR,将值控制在2.0~3.0。非瓣膜病患者应根据CHA2DS2-VASc评分法(具体评分细则如下表)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后用药。≥2分的患者需要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以及华法林。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选取合适抗凝药物,一般而言,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稳定,不需要反复复查凝血指标,同时颅内出血等大出血事件风险较低,为多数房颤患者的优选方案。CHA2DS2-VASc评分法危险因素 分值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 1高血压 1年龄≥75岁 2糖尿病 1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栓史 2血管病变 1年龄65~74岁 1性别(女性) 1总分值 9危险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栓史血管病变年龄65~74岁性别(女性)总分值需要电复律的房颤患者当房颤持续时间不超过48h,可在使用抗凝药的同时进行电复律;超过48h,需接受3周抗凝药物治疗后再行电复律,或经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左房血栓形成并给予充分抗凝的同时可行电复律。待心律转复后继续抗凝治疗4周。节律控制药物I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IC类(普罗帕酮)或III类(胺碘酮)药物均可能转复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越短,用药越及时,转复成功率越高。用药注意事项IC类药物可致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胺碘酮是目前常用的维持窦性心律药物,可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肝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控制心室率药物有效控制心室率,可以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控制心室率的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经常单独应用。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䓬,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类如地高辛,目前医生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手术治疗房颤的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射频消融射频消融对房颤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其主要优势包括微创、无痛、恢复快等。2018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指出,目前房颤消融成功率可达60%~90%,再次消融成功率将进一步提高。射频消融治疗术一般是比较安全的,但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比如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心脏压塞和局部血管出血等。术后须卧床6~12小时,同时在穿刺部位压迫止血,术后应继续服用抗凝药2~3个月,对于术中消融范围广泛的患者可给予4周的抑酸药物治疗以预防食管黏膜损伤。术后需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以评估手术效果。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外科迷宫手术即按照心脏“迷宫路线”进行切割和缝合心房肌肉,是最早的房颤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被称为外科治疗房颤的金标准。目前主要用于因合并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随着新型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迷宫手术治疗房颤从以往的1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左右。但是该手术缺点是手术创伤大,特别是术后出血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术后需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图,每日进行一次心排出量测定。术后常规抗凝治疗6~8周,如果同时为心脏瓣膜置换术者,则术后终生抗凝治疗。射频消融及外科手术风险血管穿刺并发症:包括局部出血、血肿形成、穿刺部位的感染等;心脏组织损伤:如房室传导阻滞、瓣膜反流、肺静脉狭窄、心脏穿孔及心包压塞;术中可出现冠心病、心衰等基础疾病加重;脑梗及脑出血;伤口感染;其他:如食管黏膜损伤及左心房食管瘘、心脏损伤后综合征、药物过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其他治疗电复律是治疗房颤的物理疗法,是指将两个电极片放置在患者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下出现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患者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患者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赵飞 2020-06-19阅读量1.2万

感冒腹泻要当心,心脏也患重炎...

病请描述:感冒腹泻要当心,心脏也患重炎症 -谈谈病毒性心肌炎 李小荣   一提起心脏病,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起搏器”等…。本文给大家介绍另外一种心脏疾病-心肌炎。顾名思义,就像细菌感染导致肺炎、病毒感染导致肝炎一样,心肌炎也就是由于各种病原菌感染了心脏而导致心肌发生炎症,因这种病原菌多为病毒,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病毒性心肌炎”。 1、心肌炎发病年龄 心脏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在内的多种疾病往往是老年病、慢性病,多为40岁以上人群易得,年龄越大发病人数越多。而本文所讲述的心肌炎与这些不同,往往是年轻人易得,可以是几岁的儿童,可以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也可以是30岁左右的青壮年,以20-40岁⼈群最为多⻅,但极少是老年人。因此,对于有胸痛、胸闷不适的儿童、青少年、青壮年务必当心该类疾病。 2、心肌炎的病因 大多数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可以由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那这种病毒从哪儿来呢?它们可能与引起我们日常的感冒、腹泻的病毒相同,这些病毒可以感染呼吸道引起感冒,可以感染肠道系统引起腹泻,同样也可能感染侵犯心肌,从而导致心脏内炎性细胞浸润,引发心肌水肿、充血、损害。因此日常生活中一旦有病毒性感冒、急性病毒性咽喉炎、急性腹泻、皮肤感染等,不可轻视,如果这些病毒性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机体及时的清除,病毒就可能随流动的血液来到心脏引起心肌炎,病情严重者则可能致命。 3、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 1)  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毒感染心肌的严重程度,变异很大,每个人表现不一样,轻症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重症爆发性心肌炎也可以短时间内猝死。 2)  大约一半以上的病人在发病前 1~3周有过病毒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所谓“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有人表现为皮肤病毒疹。总之多数人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病毒感染的病史,然后再出现心脏不适症状,此时务必当心病毒性心肌炎,别把感冒腹泻发热不当病。 3)  当病毒侵犯到人体时,大多数情况不会有任何症状,机体可以启动免疫系统清除掉病毒。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比如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肆无忌惮的病毒才有可能侵犯到心脏,伤及心肌。我们临床上也发现多数病人在发病前是由于加班、熬夜、劳累、不规律作息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给了病毒感染心脏的可乘之机。 4)  心脏表现:病人往往表现为心悸不适、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全身酸痛、乏力、眩晕。重度病毒性⼼肌炎病情凶险,可在短时间甚至是24小时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死亡率可达70%-80%。 5)  其他表现:轻症病毒性心肌炎多单纯累及心脏,而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时病毒不仅导致心脏感染出现心脏不适表现,也可以侵犯全身任何器官。侵犯肝脏可以导致食欲减退、乏力,转氨酶升高甚至肝衰竭;侵犯肾脏可以导致少尿、无尿、肾功能减退甚至急性肾衰竭等。 4、治疗 1)  目前医学界没有特别有效的杀死病毒的治疗措施。多数急性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如同普通感冒时医生建议我们好好休息、多喝水一样,不少人连药都不用吃也可以自行好转。病毒性心肌炎也一样,只要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一般可以自行好转。 2)  心肌炎患者应卧床好好休息,避免熬夜、疲劳、运动等,以减轻心脏负担和组织损伤,同时应进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加强营养。 3)  当心脏严重受累较重时要住院治疗,按医嘱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一旦当心脏传导系统受累,出现心率极慢甚至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要使用心脏临时起搏器保证病人心律稳定。 4)  中医中药在心肌炎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可采用黄芪等抗病毒、调节免疫和改善心脏功能。 5)  ECMO:全称叫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简称为“膜肺”,也可戏称为“魔肺”。“魔肺”可以替代人体肺脏的呼吸换气功能,让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各处;也可以部分代替心脏功能,因此对于严重心肺功能受损的重症心肌炎患者,“魔肺”可以暂时替代心肺功能,让病人的心脏、肺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 5、预后 心肌炎一般分为急性期(发病三个月内)、恢复期(三个月后至一年),慢性期(一年以上)。 少数患者在急性期可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和急性期的修养后能痊愈并完全恢复日常工作生活,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有部分患者可以在一年或数年甚至数十年以后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等,这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用药防止心脏功能恶化。 5、建议 1)  感冒、腹泻也是病,大众对此要当心,症状较重务必应及时就医。 2)  如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要特别警惕,这很可能是“心肌炎”的重要线索,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 3)  心肌炎尚无特效药物,恢复主要靠自身抵抗力,确诊心肌炎后应立即停止工作或上学,休息为主,卧床1-2周,在家修养3-6个月。 4)  确诊心肌炎后应按医嘱服药,尽可能平稳度过急性期。 5)  心肌炎出院后应每年至少做一次心电图、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检测心脏整体情况,一旦出现心脏扩大、心衰、心律失常要及时干预、防止进一步恶化。

李小荣 2020-03-02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