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惊!甲亢没控制也能动手术? 30年外科大咖解读争议,这些救命准备必须做! 正文: 朋友们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30多年来,我一直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一线,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大家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特别是像“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这种常见又让人心慌的问题。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最近医学界有“争鸣”(也就是有讨论、有不同看法)的热点话题:甲亢如果没控制好,能不能直接做手术? 这个话题源于我最近看到的一篇发表在权威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的文章(2025年7月),由李嘉姝和单忠艳两位内分泌科医生撰写。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敏感”问题。作为天天和甲状腺打交道的外科医生,我觉得很有必要结合我的经验,用大家听得懂的话,给大家掰扯掰扯。 传统观念:安全第一,必须“稳住”再开刀! 咱们先说说公认的“老规矩”。甲状腺就像我们脖子里的一个“小工厂”,生产对身体非常重要的“产品”——甲状腺激素。甲亢呢,就是这个“工厂”疯狂加班,激素生产太多了,导致人怕热、心慌、手抖、吃得多还瘦、脾气急躁等等。 传统的观点认为,做甲状腺手术前,必须先用药物(比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把甲状腺功能控制到正常范围。 为啥?因为没控制好的甲亢,手术风险确实高! “甲状腺风暴”(危象): 这是最吓人的!手术刺激可能让甲亢症状像火山一样猛烈爆发,高烧、大汗、心跳飞快、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心脏负担重: 激素过多让心脏“超负荷运转”,手术中更容易出心脏问题,比如房颤、心衰。 出血风险增加: 甲亢状态下甲状腺血供丰富,像“海绵”一样,手术时更容易出血。 其他麻烦: 比如术后手脚发麻的低钙血症、声音嘶哑(神经损伤)的风险也可能略高。 所以,国内外权威指南(像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欧洲甲状腺协会ETA,还有咱们中国的指南)都白纸黑字写着:择期手术(非紧急手术),一定要等甲状腺功能正常了再做! 这就像给高速行驶的汽车先踩刹车,等平稳了再进维修厂,是稳妥的做法。 新研究挑战:严格管理下,未控制甲亢手术也可能安全? 但是!医学是在不断进步的。2023年发表在《Thyroid》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75例手术患者)提出了一个有点“颠覆”的观点。他们把病人分成两组: A组: 手术前甲亢控制好了(134人) B组: 手术前甲亢没控制好(141人) 结果发现: B组手术时出血是多一些,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也多一点,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的比例也高点。 BUT! 两组在更严重的并发症上(比如永久性低钙、永久性声音嘶哑、需要紧急二次手术)没有显著差别。 最关键的! 两组都没有发生致命的“甲状腺风暴”! 研究者认为,在极其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下,即使是甲亢没控制好的病人,手术也可能是安全的。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别急着“抄作业”!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朋友想:“哇,那以后甲亢手术不用等吃药了?赶紧做掉省事!” 且慢!作为有30多年经验的外科医生,我必须给大家泼点“理性的冷水”,这也是原文作者强调的观点: 证据等级有限: 这个研究是“回顾性”的,不是最高等级的证据。它观察了过去的情况,不能完全代表未来所有情况。指南的推荐目前依然有效,仍是金标准。 “未控制”≠“完全不处理”! 仔细看研究细节!B组那些“未控制”的病人,89.4% 吃了抗甲药,61%用了控制心率的药(β受体阻滞剂),还有不少人用了激素、碘剂!他们平均用了2.3种药做准备!而且,其中近一半人其实只是轻度升高(亚临床甲亢),不是完全失控状态。这更像是“尽力控制但没完全达标”,而不是“放任不管”。 围手术期管理要求极高! 研究能取得相对安全的结果,离不开顶级的医疗团队、完善的抢救设施和极其精细的术中术后管理(比如密切监测心电、血压、电解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这在基层医院或经验不足的团队那里,风险会大大增加。 风险确实存在: 研究自己也承认,未控制组出血多、暂时性低钙发生率高,这本身就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能考虑在甲亢未完全控制时手术?需要做哪些万全准备? 文章和我们临床实践都指出,主要是一些特殊、紧急或不得已的情况: 对药物严重过敏或不耐受: 比如吃了药就粒细胞缺乏(白细胞严重减少,有生命危险)。 药物实在控制不住病情。 合并了必须立刻手术解决的大问题: 比如巨大的甲状腺肿压迫气管快不能呼吸了,或者怀疑是甲状腺癌需要尽快手术。 如果万不得已要在这类情况下手术,医生会竭尽全力做足以下“安全铺垫”(这也是原文提到的关键点): 💊 药物组合拳出击: 加大抗甲药剂量,或尝试碘化钾(单用或联用抗甲药,有时效果快)。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 必须用!控制心率,减轻心脏负担。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 抑制免疫反应,降低风暴风险。 饱和碘剂(如卢戈氏碘液): 短期使用能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 “7天快速准备方案”: 碘剂 + β阻滞剂 + 激素联用冲刺准备。 🩺 终极手段 - 血浆置换: 像“洗血”一样,快速把血液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清除出去,用于极其危急的情况。 🏥 顶级团队+严密监护: 手术必须由经验极其丰富的外科医生操刀,医院要有强大的重症抢救能力。术中术后像守护“瓷娃娃”一样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朋友们,医学的进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这很鼓舞人心!这项研究给医生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信心,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棘手的、常规方法行不通的病例时。BUT! 对于绝大多数可以等待的患者,遵循指南,把甲亢控制到正常再手术,依然是风险最小、最稳妥的首选方案! 不要轻易把这项研究当作“不用吃药就能手术”的借口。 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是否手术、何时手术、选择哪种治疗方式(药物、碘131、手术),需要内分泌科医生和外科医生根据你的具体病情(病因、严重程度、有无压迫、药物反应、个人意愿等)和当地的医疗条件,共同评估,为你量身定制方案。 沟通最重要! 有任何疑问和担忧,一定要和你的主治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清楚利弊。信任是良好治疗的基础。 总结一下关键要点: 传统金标准: 择期甲状腺手术,强烈推荐先将甲亢控制到正常范围(遵医嘱用药)。 新研究提示: 在顶尖医疗团队、极其充分的药物准备和严密监护下,对部分未能完全控制但经过积极处理的甲亢患者手术,可能是相对安全的选项,但风险(出血、暂时性低钙)仍高于控制组。 “未控制手术”非首选: 仅适用于药物无效/不耐受/过敏或有紧急手术指征(如严重压迫、怀疑癌)的特殊情况。 安全基石是“万全准备”: 包括多种药物联用(抗甲药、β阻滞剂、激素、碘剂)、可能的血浆置换,以及经验丰富的外科团队和强大的医院支持。 务必个体化决策: 听专业医生的!充分沟通,了解所有选项的风险与收益。 健康无小事,甲状腺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大家更理性地看待这个医学前沿的讨论。记住,稳妥和安全,永远是我们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如果大家有具体的甲状腺问题,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专业医生。祝大家都拥有健康的“小蝴蝶”(甲状腺)! 我是费健,关注我,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甲状腺 #甲亢 #甲状腺手术 #健康科普 #瑞金医院 #费健医生 #医学新知 #女性健康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24
病请描述: 60多岁的王阿姨患糖尿病已有10年,起初4年靠口服降糖药治疗,后来因效果不佳,采用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方案,6年来血糖控制得还算平稳。但一个月前,情况突变,王阿姨餐后、夜间频繁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症状。 佩戴动态血糖仪后发现,她的血糖数值波动幅度极大,一天内最高血糖值和最低血糖值的差距可达20mmol/L,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医生检查,王阿姨被诊断为 “脆性糖尿病”。 1 什么是脆性糖尿病?血糖界的“熊孩子” 想象一下,你养了个叛逆期的娃,说往东偏往西,完全不听劝。脆性糖尿病的血糖就像这样的 “熊孩子”! 医学上,脆性糖尿病指的是血糖波动特别大,忽高忽低,极难控制的一种糖尿病状态。 这种情况常见于1型糖尿病,因为1型糖友的胰岛β细胞几乎“团灭”,胰岛素全靠外源补充。 晚期2型糖友也可能中招,当胰岛功能严重衰退,血糖调节系统就会彻底“摆烂”。 在连续数月保持进食量、运动量及胰岛素用量恒定,注射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若出现以下情况,基本可诊断为脆性糖尿病: 每日空腹血糖波动5.55mmol/L以上; 每日尿糖排出3.0克以上; 不能预期的低血糖发作; 频繁出现尿酮体阳性; 日内血糖变动幅度达11.1mmol/L以上,且无明确诱因(须除外Somogyi效应及黎明现象)。 2 血糖剧烈波动:不可忽视的健康威胁 脆性糖尿病最大的特点就是血糖波动异常剧烈,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这对糖友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 糖友在短时间内,血糖可能会从正常水平迅速飙升至很高,也可能毫无征兆地急剧下降。比如,有的糖友早餐后血糖可能高达20mmol/L以上,而到了午餐前又骤降至3mmol/L以下。 血糖的大幅波动会使糖友频繁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症状。 低血糖很危险,糖友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强烈、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低血糖昏迷,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严重的高血糖可能会引发酮症酸中毒,若不及时治疗,也会危及生命。 长期的血糖波动还会加速血管和神经的病变进程,引发一系列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 此外,血糖的不稳定还会给糖友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困扰。 糖友需要时刻高度警惕,频繁监测血糖,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生活受到诸多限制。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糖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3 日常管理:糖友的“控糖生存指南” 当自己的“首席营养师”:别碰高糖、油炸食品,多吃蔬菜、粗粮,学会看食物的升糖指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饮食规律。 情绪管理大师就是你:压力大的时候,听听音乐、散散步,找朋友吐槽吐槽,别让情绪“拖垮”血糖。 定期“打卡”医院:按时复查,和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入“战友”群:和其他脆性糖友交流经验,互相鼓励,毕竟只有“病友”才能懂你的苦与乐! 虽然脆性糖尿病很“难缠”,但只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用好先进的治疗手段,保持乐观的心态,就一定能驯服这匹 “脱缰的野马”!
俞一飞 2025-06-24阅读量123
病请描述:一、液体需要量评估方法 评估需结合基础代谢需求、发热导致的额外流失及脱水程度三方面: 基础生理需要量计算(日常维持量): 体重≤10kg:100ml/kg/天 体重11~20kg:1000ml+50ml/kg(超过10kg部分) 体重>20kg:1500ml+20ml/kg(超过20kg部分) 示例:15kg儿童基础需水量=1000ml+5kg×50ml=1250ml/天 发热增加的额外需水量(体温每升高1℃的补偿): 按每度增加10~15ml/kg/天计算 示例:15kg儿童体温39℃(较基础37℃升高2℃),额外需补液:15kg×2×15ml≈450ml/天 脱水程度评估(指导紧急补液量): 二、液体补充策略 1. 液体类型选择 优先选项: 白开水:基础补水首选,少量多次饮用。 口服补液盐III(ORS):含葡萄糖及电解质,适合发热伴出汗、腹泻或呕吐时,预防脱水。按说明书稀释(如1包兑250ml温水)。 辅助选项: 稀释果汁(1:1加水):如苹果汁、橙汁补充维生素及水分。 清淡汤类:蔬菜汤、米汤(避免豆浆等胀气食物以防胀气)。 食疗饮品:蜂蜜水(润肠)、绿豆汤(清热)、稀藕粉(易消化)。 禁忌: 含糖饮料(加重腹泻)、咖啡因饮品(利尿加重脱水)、冰饮(刺激胃肠)。 2. 补液技巧 少量多次:每次5~15ml,每10~15分钟喂一次,避免一次大量引发呕吐。 夜间补水:用滴管或小勺喂温水,唤醒昏睡儿童少量饮水。 母乳喂养:婴儿继续母乳,按需喂养(母乳含水分及抗体)。 人工喂养:稀释奶粉(2:1比例)减轻消化负担。 三、特殊情况处理 退烧后大量出汗: 补充温水+含钾/钠食物(如香蕉、蔬菜汤)。 及时更换衣物,避免着凉。 伴呕吐或腹泻: 暂停固体食物,改用ORS或米汤。 呕吐后暂停喂水30分钟,再试小口饮用。 拒绝饮水: 尝试果汁冰棒(稀释果汁冷冻)或口服补液盐冻成冰片。 使用喂药器或滴管缓慢注入口腔。 四、需立即就医的情况 出现以下症状提示严重脱水或并发症,需紧急送医: 持续呕吐/腹泻无法进食、无尿超过8小时、嗜睡或昏迷。 口服补液无效,脱水程度加重(如眼窝深陷、皮肤花纹)。 高热惊厥、呼吸急促伴脱水。
宁铂涛 2025-06-13阅读量233
病请描述:流感,又一次上了热搜!据说呢,目前99%的患者都是甲流,只有1%的“天选”患者是乙流。从这两个热搜来看,流感是真难受啊,近期的感染风险也是真不小。应对甲流,除了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外,剩下的就是对症治疗,发热就降温,咳嗽就吃止咳药,肌肉酸痛就吃镇痛药。而说到痛,得过甲流的人都深有体会,那叫一个“寝食难安”啊。头痛、咽喉痛、关节痛感染甲流为什么这么疼?甲流一般起病3~6小时就会发高烧(可达39~40℃),之后陆续出现其它症状,比如咳嗽、流涕、咽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胸闷、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一个“痛”字。80%以上的甲流患者会出现严重头痛,特别是眉弓和太阳穴最为明显。咽喉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哪哪都痛,感觉整个人就没一处舒服的地方。感染甲流怎么就这么疼呢?其实呢,这种疼痛并不是甲流病毒直接引起的,而是免疫反应和炎症的结果。人体被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释放抗体攻击病毒,阻止其进一步扩散,但同时也引起了体内的炎症反应,造成疼痛。这个过程中,白细胞会产生细胞因子(用于细胞信号传导),导致肌肉和关节发生炎症,引起显著的疼痛。与此同时,高热也会导致全身的不适与肌肉酸痛,一般热度越高越痛。也有医生认为这类疼痛与痛觉过敏有关。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身体知道这个病很厉害,试图通过疼痛来提醒你休息,以此度过危险期,哪怕是腰背、下肢等与感染相关性较低的部位。这种疼痛机制本意是好的,奈何如今人的耐痛能力越来越差(女性相比男性更敏感),甚至有时即使很痛也无法休息。好在,大多数的疼痛可以通过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缓解。“流感神药”有必要囤吗?最近患流感的人越来越多,被捧为新一代“流感神药”的玛巴洛沙韦片遭受疯抢,原本200多元一盒,在部分线上药店硬是被卖到了485元。要不要加入囤药大军呢?没必要!作为一种处方药,如果真的确诊了流感,在医生指导下开药、用药即可,不需要自己囤药,更不要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自行服用。“重症甲流”有征兆!警惕4个并发症虽然不高,但甲流确实可能致死,特别是一些重症患者,病死率会明显升高。重症甲流的典型症状主要是高烧、头痛、咳嗽、喉咙痛、全身酸痛、呕吐、腹泻等。除此之外,出现下面的几个症状,是危险的信号。经治疗后,仍持续发烧超过3天;胸痛(警惕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可能发展成肺炎;血痰;嘴唇发紫或发蓝(缺氧造成);意识不清;甲流出现重症信号,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医院。不要在家硬抗!不要在家硬抗!不要在家硬抗!甲流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危及生命。病毒性肺炎:若病毒侵及左、右两肺,可能诱发呼吸衰竭,不及时进行插管、呼吸器治疗,或因缺氧而致死。1月3日,北京一位急诊医生在患甲流一周后再次发烧,CT检查发现变成病毒性肺炎(四肢末端出现花斑,已处于休克前期)。 图片来源:微博专家提醒:咳嗽、咳痰超过一周,及时拍片排除肺炎。继发性细菌感染:抵抗力较差的人更容易发生,可能引发败血症。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危险性极高的严重并发症,会造成心脏衰竭。脑炎:整个脑部受到甲流病毒侵犯,导致发炎、肿胀,造成脑压升高、昏迷。参考文献[1]孙娟. 科学预防甲流[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2):14-15.[2]孙海娥. 甲流高发,公众如何科学应对[J]. 科学之友,2024(2):48. DOI:10.3969/j.issn.1000-8136.2024.02.024.[3]甲流来袭,该如何应对?[J]. 家教世界,2023(14):23.
健康资讯月卡 2025-04-24阅读量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