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儿科医生: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只有这5种,其他通通不靠谱 一到秋冬天,各种流行病、传染病就开始蔓延了。 每天都有妈妈在后台问: 孩子总是反复感冒发烧、流鼻涕怎么办? 孩子是不是免疫力太弱了? 吃什么能够快速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免疫力的问题,今天给大家作一个系统的解答: 孩子免疫力低下的四种表现 家长都觉得孩子生病就是免疫力弱,但经常感冒发 烧就是免疫力弱吗? 99%都不是。 宝宝如果出现了下面的表现,才可能说免疫力低下: 总是生病,并明显伴有生长发育落后; 每次生病后,都不能自行好转,需要静脉输液或者住院治疗; 每次细菌性感染,得使用2个月以上的抗生素,效果还不好; 孩子每次生病都是严重感染,比如脑膜炎,败血症。 正常情况下,6岁以下的孩子平均每年会感冒6~8次。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冬春季节,有些甚至每个月会生病1~2次,这些情况都是很常见的。 所以,不要随便判断自己家娃免疫力弱了。 有妈妈会问,怎么才能更让孩子的免疫力更强呢?给孩子买点牛初乳、蛋白粉、益生菌以及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品,行不行? 我们接下来就来具体说一说。 号称提高免疫力的产品都没有用! 1.益生菌提高免疫力?证据不足。 有研究提示补充益生菌对提高免疫力可能有效,但是证据还不是很足。 咱们现在还不知道到底哪些菌种的益生菌能提高免疫力,用量是多少,得用多久。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用益生菌提高免疫力,无异于「大海捞针」,效果来得有些虚无缥缈。 2.牛初乳中有抗体?对人无效。 牛初乳里面确实有营养成分,也有很多抗体,对小牛来说是最好的。 可是,牛患的病和人患病一样吗? 另外,牛初乳显然得消毒后才能给宝宝喝,这一消毒,里面的各种抗体就变性了,就是给小牛喝也没用了,更别说给孩子吃了。 3.吃点蛋白粉?吃多了可能有害。 蛋白粉,补得其实就是蛋白。在现代,宝宝们的日常饮食中的蛋白质就已经足够了。 过量的蛋白也没法利用,只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 另外,摄入蛋白过多反而会增加肾脏负担,对宝宝身体不利。 4.兰菌净、泛福舒、匹多莫德?都没用。 兰菌净、泛福舒、匹多莫德......常跑医院的家长对这些免疫力药物如数家珍。实际上,它们都没有什么用。 兰菌净和泛福舒是多种细菌的溶解物,声称可以小剂量刺激身体产生抗体。 口服后,这些「小细菌」还没来得及刺激身体产生抗体,就已经被宝宝的肠胃当做日常营养吸收了。 吃这些药,就相当于给孩子小小的加了个餐,没别的效果。 至于匹多莫德,它原产于意大利,风靡中国市场,药理作用却一直不清不楚,也无有价值的临床实验。 2018年,匹多莫德已经被我国的食药监局勒令修改说明书,要求标注「3岁以下儿童禁用」。 所以碰到有人推荐这个药,就散了吧。 真正提高免疫力的5个方法 作为医生,我也非常期待有一种东西能让孩子吃了之后迅速提高免疫力,但真的没有。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用下面5个方法,帮助孩子一步一步提高免疫力。 1.让宝宝适当接触病原,不要太爱干净 有些家庭习惯把东西消毒又消毒才放心给孩子用。实际上,家庭清洁用清水擦桌子、拖地就行了。 家里面有少量的病原,可以小剂量地刺激孩子免疫系统,不达到生病的程度,但能产生抗体。 经常带孩子外出接触大自然,外出时尽量用自己制作临时湿巾,也能让孩子适当接触病原。 2.按时接种一类、二类疫苗 疫苗具有病原的抗原性,能刺激身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但又不会导致疾病,是提高宝宝免疫力非常重要的方法。 一类和二类疫苗都建议接种,并且要按时接种。 3.避免营养单一 各种免疫器官要成熟,不能没有原料 免疫功能想要好,首先得把免疫系统搭建起来,各种营养物质都要摄入。比如抗体、补体等都是蛋白成分,而组成免疫细胞、组织则需要脂肪等物质。 添加辅食后,每日都要让宝宝摄入碳水化合物(米、面等),蛋白质(肉、鱼等),纤维素(蔬菜、水果)和奶制品,避免摄入的营养成分太单一。 4.坚持母乳喂养到1岁 推荐母乳喂养至少到1岁,之后如果还能坚持就继续喂。 5.每天户外活动至少1小时 适当运动能调整孩子身体组成的蛋白、脂肪等比例,更好地建设免疫系统。每天保证至少1小时的户外运动,效果杠杠的。 充足的睡眠、愉快的心情,对免疫状态也很重要,帮孩子增强免疫力,是一个稳扎稳打的过程,没有捷径,需要家长从方方面面帮助孩子一起打好健康身体的基础。 所谓一下子提升免疫力的方式,都是在给爸爸妈妈画饼,听到请捂住钱包,转身走开!
陈伟昌 2024-07-01阅读量1364
病请描述:幼儿身高管理指南 在我的儿童保健门诊,经常会遇见焦虑的“新手妈妈”,她们会因为各种孩子的喂养问题而烦恼。例如,孩子挑食偏食怎么办?孩子怎么不长身高不长肉?孩子睡眠太差怎么办?妈妈们都希望培养一个全能宝宝,可现实总是不如人意...... 案例:有个在我这里做儿童保健的男性患儿,家属主诉身高不理想,要求评估。体格检查:现2岁6月,身高88cm(P10),体重13kg(P25-50),头围48.5cm(P25-50),出牙19颗,心肺腹无异常,右侧睾丸鞘膜积液。了解他的现病史:G1P1,剖宫产出生,胎龄39w,产重3.2kg,身长48cm,出生第1年身高增长25cm,第2年身高增长12cm,近半年身高增长3cm。家属述近3月患儿厌奶,不摄入牛奶;近半月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晚、半夜啼哭。家族史:父亲身高174cm,母亲身高160cm,遗传身高173.5±5cm,母亲月经初潮13岁,家族中无矮身材、晚长史。辅助检查:血常规、甲功、铁蛋白正常,维生素D 29.8ng/ml。临床诊断:儿童型生长不足。处置意见:喂养指导,合理喂养,生活习惯培养,技能培养。 案例分析:上述患儿因身高不理想就诊,家属非常在意孩子的身高,认为夫妻二人的身高都不矮,为什么孩子的身高一直维持在P10左右?我告诉他们遗传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唯一。还有很多后天因素,同样也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因患儿不符合矮小症的诊断,所以,我只能开部分和长个子相关的检查。但我们从家长自述可以看出,这个患儿的饮食、睡眠都存在一些问题,告知家长需要进行喂养指导,希望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帮助其管理身高。 像上述案例这种,身高不理想,又不符合用药物干预的幼儿,我们家长可以怎么做来帮助管理身高呢? 首先,营养要保障好。说到营养,很多家长会有疑问,现在这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孩子会缺少营养吗?其实,目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也不乐观。很多孩子存在挑食偏食,营养不均衡的问题。有专家在会上提出,儿童每周应摄入不少于25种食物,以保证摄入食物的多样性,我想很多幼儿是没有达到的。其次,无论是宏观营养素(蛋白质、糖类、脂类)与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都应及时补充,以满足长身体的需要。 其次,睡眠要安稳。都知道在深睡眠时,自身会分泌生长激素。很多家长会反馈自己的孩子是“睡渣”,入睡晚,睡眠质量差等。我们可以给孩子培养适当的睡眠习惯,建立睡觉的程序。在睡觉前,不要让孩子处于太兴奋的状态。例如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听舒缓助眠的轻音乐都是比较好的。还要注意一点,夜晚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这样反而孩子睡得不安稳,俗话讲“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其少生病。有些妈妈反馈自己的孩子经常感冒、发烧,生病状态下肯定是不利于孩子长高的。家长应增强对孩子的看顾,按时接种疫苗,多带孩子到户外。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增加运动,来提升孩子的免疫能力,除此以外,运动本身也是可以帮助孩子长高的方式哦。 总之,孩子的身高管理方法是多维度的,需要医生、家长和学校共同的努力。在此,我也想对爸爸妈妈说,在育儿的这条“长征”路上,焦虑少一点,心态好一点,会更加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6-13阅读量2802
病请描述:预防儿童多动症的关键因素 儿童多动症是比较让家长头疼的神经疾病,尽管无法完全预防多动症的发生,但母亲孕期和早期生活环境的因素被认为在预防多动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探讨母亲孕期和早期生活环境对预防儿童多动症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一.母亲孕期的重要性 孕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母亲孕期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母亲孕期对预防儿童多动症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 1. 营养和健康:母亲在孕期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胎儿的神经发育至关重要。缺乏关键营养物质,如叶酸、铁和omega-3脂肪酸,可能增加儿童多动症的风险。因此,孕妇应保持均衡的饮食,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足够的营养摄入。 2. 母体健康:孕期的母体健康状况也对胎儿的神经发育产生影响。母亲应避免吸烟、酗酒和药物滥用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可能增加儿童多动症的风险。此外,孕妇应及时接受产前检查和咨询,以确保自身的健康状况。 二.早期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除了孕期,早期生活环境也对儿童多动症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早期生活环境对预防多动症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稳定、支持性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情绪调节能力,减少多动症的风险。 2.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质量和刺激性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提供适当的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认知、社交和情绪调节等关键技能,减少多动症的风险。 三.案例分享 我在2020年暑假的门诊上,遇到过一个叫小米(化名)的孩子,小米来就诊的时候只有5岁,从开始会走路时就比较外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社交互动方面表现出跟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非常活泼,吃饭和上课时一点也坐不住,对他人的情感和语言会做出过激反应。他对周围的刺激过于敏感,经常出现哗众取宠和情绪激动的行为。这样的症状跟多动症很接近,我随即给孩子做了检查和测试,经过详细的量表检查,最终小米被确诊为自闭症,但是还没达到药物治疗的阶段。 在帮小米寻找患上自闭多动症的原因时,我发现,小米的家庭环境还是很和谐的,家长都很疼爱孩子,家族里也没有人患过自闭症这种疾病。但是我发现,小米的妈妈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妇女,40岁才生小米,在怀孕期间,经常出现血压高和发烧的情况,还住过6次医院,每次住医院的时间达到20天左右。孕期期间的健康状况很糟糕,长期的生病住院可能导致了小米的脑部发育受到损害,这可能是造成孩子多动症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母亲孕期和早期生活环境对预防儿童多动症起着重要作用。孕期的营养、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早期生活环境的稳定性、支持性和教育质量都可以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生长发育 2024-04-16阅读量2484
病请描述:【糖尿病患者缺水原因】 糖尿病患者多饮与多尿有直接关系,但并非“喝的太多不得不尿”,而是“尿得太多不得不喝”。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而高血糖对身体损害很大,人体自我保护通过增加尿液排除多余糖分,这就使高血糖患者尿液明显增多,尿量增加身体内水分大量损失,发生细胞内脱水,因此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 身体在脱水情况下,通过生理条件反射就会感到口渴,只有通过饮水来补充丧失的水分,也就形成多饮现象。还有部分中老年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口渴中枢反应不敏感,口渴症状并不明显,但体内脱水现象已经存在,同样需要大量补充水分。糖尿病患者多饮水,不仅仅是解决口渴问题,更主要是预防身体脱水,有利于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缺水危害】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含量占人体成分中最多的部分,并且容量和组成成分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体内构成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参与新陈代谢、排出有毒有害物质、运输营养物质、调节体温、润滑等作用。 以一个成人为例,人的体液占体重的55-60%,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45%,细胞外液占体重的15%,机体缺水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比例会发生改变,难以维持细胞正常渗透压,细胞功能也随之出现障碍引起各种疾病。 糖尿病患者体内处于长期缺水状态时,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尿量减少,体内代谢毒性物质排泄减慢,会引发加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喝水少,血液浓缩,血糖增高,严重时可发生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机体极度缺水会使血液循环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极容易形成血栓,血管阻塞,大大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极度缺水还会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细胞内缺水特别是脑细胞缺水会引起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脱水还会加重微血管病变,损坏神经纤维,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及恶化。因此水虽然不会对血糖产生直接影响,但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科学补充水】 理解了水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那么每天摄入多少水才算合理,又如何用科学方式饮水呢?1. 每日应喝多少水? 人体每天所需要摄入总的液体量应与排出量达到平衡,一般情况糖尿病患者饮水总量每天约1500-2000ml左右。但特殊情况下排出量明显增加,必须相应增加饮水量,如处在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下,较强的运动强度和体力劳动,出汗较多时,伴有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时。 2.不口渴也喝水 糖尿病患者体内缺水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口渴症状,并且口渴中枢在受到长期刺激,对体内缺水的敏感度下降,常常体内缺水也不会有口渴的感觉。 在没有明显缺水感受的情况下,身体逐渐存在一定的脱水或缺水现象,当口渴时可能糖尿病患者已经处在严重缺水状况中。出现口渴后马上大量饮水,机体缺水状况不可能迅速得到改善,而且还会加重胃的负担,对身体损害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及时饮水,在口渴之前主动饮水,不要等到机体陷入严重缺水状况再去补充水分,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无害的。 3.少量多次主动饮水 针对糖尿病患者,除了保障每日饮水总量外,喝水时间和方法也很重要,养成定时饮水,不渴也饮的好习惯。全天饮水量可分多次饮用,让饮水和吃饭一样形成有规律的习惯。 全天8-10杯水(200ml杯子),每次200ml左右。在一天内尽量少量、多次、主动饮用完成。 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简便、有益,在预防机体缺水、促进消化、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循环血容量以及冲洗泌尿道预防结石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4. 喝水最好喝白开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人体补充水分的最好方式是饮用白开水”。 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饮用水,自来水煮沸后饮用,既杀死了细菌微生物,同时也改变了自来水中的硬度,适当的保留了部分矿物质,所以饮用纯净的白开水方便、安全、经济,而且最解渴,是满足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饮用水之首选。 白开水温凉适宜,能很好地补充身体水分,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机体免疫力同时,也符合我们国人的饮水习惯。 但也需注意水质安全,选用合格的自来水,未煮沸的水不要饮用,隔夜水以及反复煮沸的水不要饮用,长期习惯饮用过烫的水或冰水也不可取。 过浓的茶、咖啡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大量饮用会过多带走身体水分。牛奶、豆浆虽然营养丰富,作为水分补充容易能量过剩,影响饮食控制。
俞一飞 2024-02-27阅读量1195
病请描述:生长激素治疗的注意事项 刚开始使用生长激素的家长总是会有一些小疑惑,孩子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有没有什么不能吃的?不能做什么运动?接下来会给各位家长进行解答。 小朋友在使用生长激素过程中,在饮食方便按照孩子以往的即可,注意均衡饮食,没有需要特殊忌口的食物,不需要特别的滋补,合理搭配,注意避免挑食、偏食情况。 运动方面,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建议每次运动30到40分钟,每周五到七次。运动种类比较推荐跳绳、篮球、游泳、摸高、羽毛球等纵向运动,减少负重运动,类似举重等。 睡眠方面,建议每晚十点前入睡,保证在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时期孩子就已经进入深睡眠,避免熬夜和早起,经量六点半以后再起床,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也有利于第二天的日常生活。 然后治疗之后,建议每三个月要遵医嘱复查,复查的目的,是监测有效性和安全性,复查的项目,一般是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生长因子,肝肾功能,空腹血糖,甲状腺功能等等。生长激素可有效的提高矮身材患儿的生长速度,以及改善最终的成人身高。治疗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而且存在个体的差异,不同疾病的起始治疗剂量也有所不同,家长们记得要每三个月带孩子复诊一次,一旦发现涨速差和生长因子指标偏低,可以及时的进行剂量的调整以及方案的调整,以免浪费治疗时间。 另外我们会提醒家长,生长激素干预是要长期坚持的,身高不是一天落下的,也不是一天长上去的,需要日积月累。切记总是打打停停。在门诊很多家长来了以后,就觉得效果不好,其实就是自行中断治疗,没有遵循医嘱。这就好比我们开车,在高速上开车,然后好不容易把速度提上来了,突然急刹车,这个时候又损车子又费油,浪费治疗时间优浪费了治疗费用。 如果遇上发烧到三十八度五度及以上,或者是体温还没有达到三十八度度五,但是持续升高的情况,就需要停药,等孩子恢复了再继续用药,因为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类药物,高温就会影响疗效,这时候就可以先暂停,一般没有身体特殊情况,都是建议坚持继续打针的。 生长激素的干预是持久战,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配合,一起为理想的终身高而奋斗!
生长发育 2023-12-21阅读量2174
病请描述:世界卫生组织表示,30%~50%的癌症可以通过消除或尽量减少接触危险因素来预防。采取行动以尽可能地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是应对癌症威胁的最优解。另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身体的细微变化,比如包块、发烧、消瘦、乏力等。还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积极完成每一项身体检查,及早发现不良因素,尽早干预。 “及时发现,规范治疗。要重视淋巴瘤的预防和早期筛查,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尤其是易感人群,这些患者容易出现淋巴瘤发病。”比如,机体免疫力差、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有肿瘤家族史、经常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特别是风湿免疫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都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做体检。提前预防是一个好办法。丁凯阳教授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合理饮食、作息规律、适当运动、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心情,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于预防淋巴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打造特色品牌科室 据悉,中科大附一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是安徽省唯一的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的专科;是安徽省新农合医保首批认定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友病和重型再障大病救助的医疗定点科室;是全国淋巴瘤科普教育基地及全程化管理专科基地。 科室以高质量的临床诊疗为核心、医学研究为基础、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基石。目前共有医护人员40余人,其中博士2名、硕士7名,同时积极引进极缺的高素质人员,充实人才队伍。每年培养1~2名硕士研究生,带教实习生50余人,3名进修医生,规培生数名。 科室是以研究、诊断和治疗血液系统的各种肿瘤为特色,具有一流的血液病实验室和国内外最先进的诊断设备及专家,总体诊疗水平居国内前列,能对各种常见的疑难的血液系统疾病进行快速的检查和诊断治疗。 在对淋巴瘤诊疗的不懈探索中,安徽省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始终竭尽全力,未来也将继续深耕于临床诊疗一线,用专业精湛的诊疗技术,温暖细致的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更加规范有效的治疗。 本文为专家科普建议,不代表本报观点。如身体出现异常,请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检查,按照医嘱治疗用药。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微医药 2023-11-30阅读量1828
病请描述: 焦虑症并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冒发烧一样,属于身体上的机会,更主要的还是属于精神方面的一类疾病,所以在治疗过程当中,只要还是要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状态,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治疗。焦虑症的自我治疗究竟能否提供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一直以来都受到了非常多人的关注,毕竟有比较好的方式能够治疗焦虑症给人的生活,能够带来更多帮助,是值得更多人的肯定的一种情况。 焦虑症的自我治疗主要分为心理上的疏导以及行为上的一些规范和对于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从人们的因市场饮食来说,可以选择比较清淡的饮食来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保养作用。保持良好的身体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在底空焦虑症所带来的困扰问题上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按时吃药,自然是不必说的一件事,毕竟医生能够根据病情有效的判断自己所需要服用的药物究竟有哪些,以及计量问题给人们提供非常好的帮助。 焦虑症的自我治疗能成为所有人都比较赞同的一个治疗方式,毕竟只有自己摆脱了焦虑症所带来的困扰问题,才能够更好的避免焦虑症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一生所能够提供的帮助是对于身体上的疾病所进行的治疗工作以及在心理上进行一些疏解,当自己将心结彻底的摆脱,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焦虑症所带来的困扰。
高小宁 2023-07-11阅读量1070
病请描述:什么是结肠憩室? 结肠憩室是一种在结肠内肠壁薄弱处出现的一个个 “凹陷”。通常是多发,整个结肠都可能发生,但最好发于乙状结肠。这些憩室常常都没有症状。对于它发生的病因目前医学上还是没有太多了解,最可能的原因是饮食中摄入纤维素太少。 憩室是怎么被发现的? 大多数憩室被发现都是在做肠镜或者下腹部CT等检查时偶然发现。事实上,大约75%没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在肠镜或其他检查时候发现有结肠憩室。但当憩室被称作为憩室病的时候,大多数患者就有了相应的症状,通常被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最常见的急性发作是憩室炎。它是由憩室发炎导致,表现为左下腹部剧烈疼痛,同时伴有发烧。在这种情况下,血常规检查会显示炎症(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增加)。如果出现炎症,尤其是要关注憩室炎的潜在并发症。它们包括结肠旁脓肿、结肠远端脓肿、脓性腹膜炎和粪性腹膜炎。其他急性并发症包括憩室出血,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出血性休克。诊断通常通过肠镜检查来证实。 慢性:慢性发作不太常见,通常是慢性憩室炎反复发生导致,症状是左下腹疼痛,但不一定发烧。有时候医生会误诊为肠道功能紊乱。但它也会发展出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结肠阴道瘘或结肠膀胱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和妇科或泌尿科检查。 憩室病会变癌症吗? 憩室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并不比普通人群高。然而,对于曾经发过憩室炎、脓肿或腹膜炎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憩室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对于没有严重症状的单纯性憩室炎,推荐的治疗方法就是自身的饮食调理,然而,对于急性疼痛剧烈和炎症的患者或合并脓肿性憩室炎,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治疗失败或脓肿大于或等于4cm,建议引流,如果结肠穿孔没有腹膜炎的迹象,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如果腹膜炎,建议手术治疗。如果憩室出血,首选内镜或放疗。慢性并发症以手术治疗为主。凡是有严重症状的患者多半需要及时就医。 憩室炎饮食治疗 憩室炎饮食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发作的时候进食内容包括汤水类,果汁等流质。症状缓解后再慢慢恢复到正常饮食。 纤维素能软化大便和增加大便量,使大便易于通过结肠,也减少消化道中的压力。许多研究表明,进食富含纤维素食品能有效控制憩室症状。争取每天至少进食30g左右纤维素。 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全麦面包,面条和馒头、豆类、新鲜水果(苹果,梨,李子、香蕉等)、 蔬菜(南瓜,土豆,豌豆,菠菜)。 憩室炎中医药膳推荐 通过药膳日常调理,有助于大便通畅,避免粪便对肠道憩室增加压力。 1,牛乳蜂蜜芝麻饮 原料:牛乳250m,蜂蜜30g,芝麻15g。 制法:先将芝麻炒香,研末备用;牛乳、蜂蜜混匀,煮沸后调入芝麻。 服法:每日晨起空腹饮用。 2,番薯蘸蜂蜜 原料:番薯150g,蜂蜜适量。 制法:番薯切块,蒸熟 服法:蘸蜂蜜食。 3,桑椹膏 原料:白砂糖200克,干桑椹200克。 制法:桑椹洗净加水煮,水开后加入白糖,继续熬,成膏状装瓶,即可直接食用,或温水冲服。 服法:每次10g适量,每日2次。
王振宜 2023-04-06阅读量4201
病请描述: 宝宝经常拉肚子,有时症状比较轻,通过食疗、多喝热水之后会有很好的改善;但有时还会伴随着发烧、呕吐等症状,需要就医治疗。那么宝宝拉肚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没有什么预防手段呢? 有育儿专家指出,由于宝宝的肠道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够成熟,若饮食不当或者受到细菌感染便会造成宝宝拉肚子的症状,轻则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专家呼吁宝妈要正确对待宝宝拉肚子的问题,认真学习相关护理知识。 1.注意调整饮食,合理喂养:宝宝拉肚子要减少食物的喂量,尽量减轻胃肠负担,给肠胃充分恢复的时间。 2.注意宝宝的环境卫生:宝宝的免疫力还比较差,不能适应当下的环境是很正常的,家里最好保持通风,室内要干净整洁。宝宝的餐具应清洗干净并消毒后再给宝宝使用。同时宝宝的食物必须新鲜干净卫生、还要保证营养丰富,已经变质发霉的食物千万不要给宝宝吃。 另外儿科医生表示,为防治宝宝拉肚子,除了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多加护理之外,还可适当的补充益生菌。像妈咪爱的效果就很好,这款益生菌是专为儿童研制的,给宝宝服用后能够直接补充肠道正常生理活菌,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同时抑制肠道有害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和吸收,这样就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宝宝拉肚子的作用了,而且妈咪爱益生菌对宝宝肠道也没有刺激性和副作用,所以宝妈们可以放心给孩子服用。 对于宝宝拉肚子,一方面要查明病因,对症治疗,另一方面,提前预防也非常重要的,建议宝妈家中常备妈咪爱,呵护宝宝的肠道健康。
微医药 2023-03-06阅读量720
病请描述: 多项数据支持,新冠感染的重症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来自11个国家212个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重症人群的年龄,集中在60.4岁以上,且61%为男性。 另一项纳入59个研究、3.6万例新冠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男性比女性更易发展为重症。 此外,诸多研究指出,有慢性基础病的新冠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阻肺、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特别是平时控制不佳的,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总结一下,高龄、男性、慢性基础病控制不佳,是新冠感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所以,糖尿病患者也无需焦虑、过分担心,目前做好个人防护,控制好血糖是最重要的。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合并新冠人群 居家治疗应注意哪些事项? 01 保持生活节奏 尽量遵照日常的生活规律,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症状严重的还是要以休息为主)。 02 对症处理新冠感染的不适症状 一般会有发热,咽痛,全身酸痛,往往合并食欲不振,有些患者还有进食恶心,呕吐,后期多有干咳。 保持充足的饮水,发热可以冰敷或温水搽浴,配合适当的退烧药,可以用一些含片来缓解咽部疼痛,退烧药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不用刻意去加止痛药,进食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一些酸辣的食品有利于食欲的改善,止咳的药是可以用的,但是糖尿病患者注意一下,不要用过多的糖浆来止咳。 03 适当增减平常慢性病治疗的药物 不主张完全停用慢性病的药物,但是糖尿病患者注意,如果饮食不规律或者吃得比较少的情况下,要适当的减少降糖的药物,降压的药物一般不会变动,除非血压有很大的波动。 04 新冠患者要与家人隔离 保持屋内的通风,如果无法做到单间隔离的,尽量保持口罩的佩戴。 05 监测自己的相关指标 包括血糖、血压和体温,还要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出现,一旦发生呼吸困难,或者是血糖、血压出现明显的波动,尽快及时就诊。 06 可以利用一些网络的咨询平台 咨询相关医生,包括药物的调整和缓解不适的方法。 糖尿病感染新冠后如何选择感冒药? 与所有病毒性感冒一样,新冠病毒感染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感冒药只是起到一个缓解症状的作用。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合理选择用药。在选择和使用感冒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慎用含有血管收缩剂(如盐酸伪麻黄碱等)的感冒药,如白加黑、新康泰克等,可能会诱发血管痉挛,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2、尽量不用含糖的止咳化痰药,如急支糖浆、川贝枇杷膏、止咳糖浆等。这类药物含糖量较高,易造成血糖波动,可以选择氨溴索、鲜竹沥等无糖型制剂(具体用药请遵医嘱)。3、如果患者有咽干、咽痛等不适,可以选择金嗓子喉宝、草珊瑚含片或者其他的一些清咽润喉片。4、感冒药多数都有解热镇痛作用,解热常会伴随大量出汗,致使体液丢失,故患者在服用退烧药后要注意多补充水分,维持体液平衡。5、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加用抗生素治疗。 什么情况下需要住院治疗? 为安全起见,患者感染后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建议住院治疗:1、感染控制不理想,持续发烧不退。2、连续数日呕吐及腹泻,患者进食、进水困难,有明显脱水者。3、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加重,并出现明显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脱水等症状(嘴唇、舌头干燥龟裂)、意识不清、呼吸深块、呼出气体带有苹果味,尿酮体检查呈阳性。4、血糖居高不下(空腹或餐前血糖水平超过13.9mmol/L,餐后或随机血糖超过17mmol/L)或频发严重低血糖。5、感染后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并且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俞一飞 2023-01-08阅读量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