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导语: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趋于年轻化,因此对颈椎病的认识也越来越迫切,具体的诊治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症治疗。但是关于颈椎病究竟有哪些治疗方法及选择原则,患者自己也应该有所了解。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颈椎病常见治疗方法的比较。一、非手术治疗 1.物理因子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是应用天然或人工制造的声、光、电、热、磁等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简称理疗。作用: 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消除神经根、脊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减轻粘连,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恢复。缺点: 长期坚持才有效果,对于严重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常见物理因子疗法及其适应症: 2.牵引治疗 牵引疗法是应用外力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其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作用: 颈椎牵引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缺点: 疗效有限,仅适于轻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适应症: ①颈部肌肉痉挛;②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病变;③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④颈脊神经根刺激或压迫;⑤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⑥颈椎椎间关节囊炎;⑦颈椎前、后纵韧带的病变。禁忌症: ①有发生于颈椎及其邻近组织的肿瘤、结核等疾病者;②有颈椎邻近的血管损害性疾病者;③严重的颈椎不稳或椎体骨折者;④颈脊髓压迫症;⑤颈椎突出的椎间盘破碎者;⑥颈部肌肉急性拉伤、扭伤,急性炎症在首次牵引治疗后颈椎病的症状(特别是疼痛症状)加重者;⑦严重的颈椎骨质疏松者;⑧伴有颞颌关节紊乱的颈椎病患者。3.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颈椎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根据颈椎骨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原理为治疗基础,针对其病理改变,对脊椎及脊椎小关节进行推动、牵拉、旋转等手法进行被动活动治疗,以调整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关系,同时对脊椎相关肌肉、软组织进行松解、理顺,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的目的。 作用: 颈椎手法治疗有助于整复移位,使因筋骨异位对周围神经、血管刺激或压迫引起的疼痛、酸胀、麻木或感觉异常减退;还可消散瘀结,剥离粘连,舒筋活络,使关节功能得到恢复。缺点: 疗效与医生的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需慎重选择。适应症: 除下述禁忌症外者均可由训练有素的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手法推拿。 禁忌症: ①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②椎管发育性狭窄者;③有脊髓型颈椎病或脊髓受压症状者;④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⑤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⑥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⑦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⑧诊断不明者。4.运动治疗 颈椎的运动治疗是指采用合适的运动方式对颈部等相关部位以至于全身进行锻炼。颈椎运动疗法常用的方式有徒手操、棍操、哑铃操等,有条件也可用机械训颈椎柔韧性练习、颈肌肌力训练、颈椎矫正训练等。此外,还有全身性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球类等也是颈椎疾患常用的治疗性运动方式。 作用: 运动治疗可增强颈肩背肌的肌力,使颈椎稳定,改善椎间各关节功能,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减少神经刺激,减轻肌肉痉挛,消除疼痛等不适,矫正颈椎排列异常或畸形,纠正不良姿势。长期坚持运动疗法可促进机体的适应代偿过程,从而达到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缺点: 见效慢,主要起预防和缓解作用,对于严重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适应症: 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期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禁忌症: ①有发热、化脓性疾病者;②各种内脏器官疾患急性期者;③有出血倾向疾病者;④骨折或损伤未愈、恶性肿瘤晚期者。5.矫形支具的使用 颈椎的矫形支具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颈椎,矫正颈椎的异常力学关系。最常用的有颈围、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患者。作用: 减轻颈部疼痛,防止颈椎过伸、过屈、过度转动,避免造成脊髓、神经的进一步受损,减轻脊髓水肿,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症状的缓解,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缺点: 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根除疾病,且长期应用颈托和颈围可以引起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适应症: 适用于各型颈椎病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患者。禁忌症: ①颈型颈椎病;②神经根型颈椎病;③长期久坐的颈椎病患者。二、手术治疗 手术疗法有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术,椎体间植骨术,骨刺切除术,椎动脉减压术等。治疗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方法。 作用: 扩大神经根管、横突孔、椎间孔、椎管,解除或松解对神经、血管、颈髓等的刺激与压迫;去除病变的推间盘、骨赘及过于肥厚或骨化的韧带,以达到减压,消除刺激、压迫和粘连的目的;椎间植骨以恢复或增强颈椎的稳定性,恢复其生理曲线,或限制局部活动,防止进一步的脊髓、神经压迫。缺点: 手术是终极疗法,治疗结果不可逆转,颈椎处的神经和血管非常丰厚,手术时容易损伤,并发症发作率高。适应症: ①脊髓型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②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现了肌肉运动障碍者;③保守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巩固、反复发作的其他各型颈椎病。禁忌症: ①肝脏、心脏等重要脏器患有严重疾病已发展至晚期者;②颈椎已发展至晚期,或已瘫痪卧床数年,四肢关节僵硬,肌肉有明显萎缩者,手术对改善生活质量已没有帮助时,不宜手术;③颈部皮肤有感染、破溃者需在治愈局部疾患后再考虑手术。小编提醒:无论哪一型颈椎病,其治疗都遵循先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再手术这一基本原则。这不仅是由于手术带来的痛苦和易引起损伤及并发症,更为重要的是颈椎病本身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是其停止发展、好转甚至痊愈。 除了具有明确手术适应症的少数病例,其他一般均应先从正规的非手术疗法开始,并持续3~4周,一般均可显效。对个别呈进行性发展者(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则需当机立断,及早进行手术。 *图片来自123RF正版图库
就医指导 2016-07-05阅读量3216
病请描述: 注:本指南由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发布于2010年8月1日。 一、前言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二、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成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一)颈型颈椎病 1.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 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 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 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三)脊髓型颈椎病 1. 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感。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 2. 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3. 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 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性功能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 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征、Rossolimo征、下肢Barbinski征、Chacdack征。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四)交感型颈椎病 1.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2.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5.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6.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 1. 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2. 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3. 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四、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标准 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 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 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 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①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②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③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④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⑤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 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二)影像学及其它辅助检查 X 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X 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位片和断层片。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ligament, OPLL)。 颈椎管测量方法: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C3到C6任何一个椎节,椎管的中矢状径与椎体的中矢状径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节段性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测量方法:即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于椎体后缘连线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之和≥2mm;椎体间成角>11°。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 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 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颈部MRI 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颈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颈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膜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DSA、MRA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B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五、颈椎病的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之分。 大部分颈椎病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仅一小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而需要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目前报道90%~95%的颈椎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康复治疗等综合疗法,中医药治疗手段结合西药消炎镇痛、扩张血管、利尿脱水、营养神经等类药物。 1.中医中药治疗 (1)中医药辨证治疗 中医药辩证治疗:应以分型辩证用药为基本方法。 ①颈型颈椎病:宜疏风解表、散寒通络,常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或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伴有咽喉炎症者加大元参、板兰根、金银花等。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以痛为主,偏瘀阻寒凝,宜祛瘀通络,常用身痛逐瘀汤(当归、川芎、没药、桃仁、羌活、红花、五灵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龙、炙草);如偏湿热,宜清热利湿,用当归拈痛汤(当归、党参、苦参、苍朮、白朮、升麻、防己、羌活、葛根、知母、猪苓、茵陈、黄芩、泽泻、甘草、大枣),如伴有麻木,在上述方中加止痉散(蜈蚣、全蝎)。以麻木为主,伴有肌肉萎缩,取益气化瘀通络法,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地龙)加蜈蚣、全蝎等。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头晕伴头痛者,偏瘀血宜祛瘀通络、化湿平肝,常用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 ;偏痰湿,宜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大枣) 等。头晕头胀如裹,胁痛、口苦、失眠者,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常用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甘草)。头晕神疲乏力、面少华色者,取益气和营化湿法,常用益气聪明汤(黄芪、党参、白芍、黄柏、升麻、葛根、蔓荆子、甘草)。 ④脊髓型颈椎病:肌张力增高,胸腹有束带感者取祛瘀通腑法,用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红花、桃仁、当归、天花粉、穿山甲、炙甘草)。如下肢无力、肌肉萎缩者,取补中益气,调养脾肾法,地黄饮子(附子、桂枝、肉苁蓉、山茱萸、熟地、巴戟天、石菖蒲、远志、石斛、茯苓、麦冬、五味子)合圣愈汤(黄芪、党参、当归、赤芍、川芎、熟地、柴胡)。 ⑤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较多,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2)中药外治疗法 有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或清热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应用在颈椎病患者的有关部位。颈椎病中药外治的常用治法有腾药、敷贴药、喷药等。 (3)推拿和正骨手法 具有调整内脏功能、平衡阴阳、促进气血生成、活血祛瘀、促进组织代谢、解除肌肉紧张、理筋复位的作用。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点法、按法与扳法。特别强调的是,推拿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颈椎病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椎动脉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后关节整复手法。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4)针灸疗法 包括针法与灸法。针法就是用精制的金属针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中,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刺激,而灸法则是用艾条或艾炷点燃后熏烤穴位进行刺激,通过刺激来达到调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2.康复治疗 (1)物理因子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消除神经根、脊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减轻粘连,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恢复。常用治疗方法: ①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常用用各种西药(冰醋酸、VitB1、VitB12、碘化钾、奴佛卡因等)或中药(乌头、威灵仙、红花等)置于颈背,按药物性能接阳极或阴极,与另一电极对置或斜对置,每次通电20分钟,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②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一般用2000Hz-8000Hz的中频电为载频,用1~500Hz的不同波形(方波、正弦波、三角波等)的低频电为调制波,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调制并编成不同的处方。使用时按不同病情选择处方,电极放置方法同直流电,每次治疗一般20~30分钟,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③超短波疗法:用波长7m左右的超短波进行治疗。一般用中号电极板两块,分别置于颈后与患肢前臂伸侧,或颈后单极放置。急性期无热量,每日一次,每次12至15分钟,慢性期用微热量,每次15~20分钟。10~15次为—疗程。适用于神经根型(急性期)和脊髓型(脊髓水肿期)。 ④超声波疗法:频率800kHz或1000kHz的超声波治疗机,声头与颈部皮肤密切接触,沿椎间隙与椎旁移动,强度用0.8~1W/cm2,可用氢化可的松霜做接触剂,每日一次,每次8min,15~20次一疗程。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超声频率同上,声头沿颈两侧与两岗上窝移动,强度0.8~1.5W/cm2,每次8~12min,余同上,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⑤超声电导靶向透皮给药治疗:采用超声电导仪及超声电导凝胶贴片,透入药物选择2%利多卡因注射液。将贴片先固定在仪器的治疗发射头内,取配制好的利多卡因注射液1ml分别加入到两个耦合凝胶片上,再将贴片连同治疗发射头一起固定到患者颈前。治疗参数选择电导强度6, 超声强度4, 频率3, 治疗时间30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用于治疗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⑥高电位疗法:使用高电位治疗仪,患者坐于板状电极或治疗座椅上,脚踏绝缘垫,每次治疗30~50分钟。可同时用滚动电极在颈后领区或患区滚动5~8分钟,每日一次,每12~15天为一疗程,可用于各型颈椎病,其中以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效果为佳。 ⑦光疗:紫外线疗法:颈后上平发际下至第二胸椎,红斑量(3~4生物量),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配合超短波治疗神经根型急性期。红外线疗法:各种红外线仪器均可,颈后照射20~30min/次。用于软组织型颈椎病,或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牵前先做红外线治疗)。 ⑧其它疗法:如磁疗、电兴奋疗法、音频电疗、干扰电疗、蜡疗、激光照射等治疗也是颈椎病物理治疗经常选用的方法,选择得当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2)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颈椎牵引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颈椎牵引治疗时必须掌握牵引力的方向(角度)、重量和牵引时间三大要素,才能取得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 ①牵引方式:常用枕颌布带牵引法,通常采用坐位牵引,但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时可用卧式牵引。可以采用连续牵引,也可用间歇牵引或两者相结合。 ②牵引角度: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如病变主要在上颈段,牵引角度宜采用0-10°,如病变主要在下颈段(颈5~7),牵引角度应稍前倾,可在15°-30°间,同时注意结合患者舒适来调整角度。 ③牵引重量:间歇牵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体重的10%~20%确定,持续牵引则应适当减轻。一般初始重量较轻,如6kg开始,以后逐渐增加。 ④牵引时间:牵引时间以连续牵引20分钟,间歇牵引则20~30分钟为宜,每天一次,10~15天为一疗程。 ⑤注意事项: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宜牵引重量轻些,牵引时间短些,年轻力壮则可牵重些长些;牵引过程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止牵引,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治疗方案。 ⑥牵引禁忌症: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牵引参数后仍无改善者;脊髓受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化骨化严重者。 (3)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颈椎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根据颈椎骨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原理为治疗基础,针对其病理改变,对脊椎及脊椎小关节进行推动、牵拉、旋转等手法进行被动活动治疗,以调整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关系,同时对脊椎相关肌肉、软组织进行松解、理顺,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中式手法及西式手法。中式手法指中国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一般包括骨关节复位手法及软组织按摩手法。西式手法在我国常用的有麦肯基(Mckenzie)方法、关节松动手法(Maitland手法),脊椎矫正术(chiropractic)等。 应特别强调的是,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手法治疗宜根据个体情况适当控制力度,尽量柔和,切忌暴力。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慎用或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4)运动治疗 颈椎的运动治疗是指采用合适的运动方式对颈部等相关部位以至于全身进行锻炼。运动治疗可增强颈肩背肌的肌力,使颈椎稳定,改善椎间各关节功能,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减少神经刺激,减轻肌肉痉挛,消除疼痛等不适,矫正颈椎排列异常或畸形,纠正不良姿势。长期坚持运动疗法可促进机体的适应代偿过程,从而达到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颈椎运动疗法常用的方式有徒手操、棍操、哑铃操等,有条件也可用机械训颈椎柔韧性练习、颈肌肌力训练、颈椎矫正训练等。此外,还有全身性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球类等也是颈椎疾患常用的治疗性运动方式。可以指导颈椎病患者采用“颈肩疾病运动处方”。运动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期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具体的方式方法因不同类型颈椎病及不同个体体质而异,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5)矫形支具应用 颈椎的矫形支具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颈椎,矫正颈椎的异常力学关系,减轻颈部疼痛,防止颈椎过伸、过屈、过度转动,避免造成脊髓、神经的进一步受损,减轻脊髓水肿,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症状的缓解,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最常用的有颈围、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患者。颈托也多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经早期治疗仍有椎间不稳定或半脱位的患者。乘坐高速汽车等交通工具时,无论有还是没有颈椎病,戴颈围保护都很有必要。但应避免不合理长期使用,以免导致颈肌无力及颈椎活动度不良。 无论那一型颈椎病,其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先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再手术这一基本原则。这不仅是由于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易引起损伤及并发症,更为重要的是颈椎病本身,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是其停止发展、好转甚至痊愈。除非具有明确手术适应症的少数病例,一般均应先从正规的非手术疗法开始,并持续3~4周,一般均可显效。对个别呈进行性发展者(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则需当机立断,及早进行手术。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解除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或韧带钙化所致的对脊髓或血管的严重压迫,以及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应当积极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现了肌肉运动障碍者;保守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巩固、反复发作的其他各型颈椎病,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必须严格掌握微创治疗(髓核溶解、经皮切吸、PLDD、射频消融等)的适应证。 手术术式分颈前路和颈后路。 1.前路手术 经颈前入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和后骨刺并行椎体间植骨。其优点是脊髓获得直接减压、植骨块融合后颈椎获得永久性稳定。在植骨同时采用钛质钢板内固定,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适应证:1-2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或骨赘所致神经根或脊髓腹侧受压者;节段性不稳定者。植骨材料可以采用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如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硫酸钙、珊瑚陶瓷等。椎间融合器(Cage)具有维持椎体间高度、增强局部稳定性、提高融合率等作用,同时由于其低切迹的优点,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咽部异物感和吞咽困难,专用的髂骨取骨装置可以做到微创取骨。对于孤立型OPLL;局限性椎管狭窄等可以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椎体间大块植骨、钛板内固定的方法。如果采用钛笼内填自体骨(切除的椎体)、钛板内固定则可以避免取骨。对于椎间关节退变较轻、椎间隙未出现明显狭窄的患者可以在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后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2.后路手术 经颈后入路将颈椎管扩大,使脊髓获得减压。常用的术式是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适应证: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或多节段退变性椎管狭窄者;多节段OPLL ;颈椎黄韧带肥厚或骨化所致脊髓腹背受压者。有节段性不稳定者可以同时行侧块钛板螺钉或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3.康复治疗 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巩固手术疗效,弥补手术之不足,以及缓解手术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创伤,从而达到恢复患者心身健康的目的。 围手术期治疗的基本方法既离不开有关颈椎病的康复医疗(如中药、理疗、体育疗法、高压氧等),又不能忽视一些新的病理因素,如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忧虑恐慌等精神负担,又如手术的创伤以及术后体质虚弱。 “颈椎病康复保健功”用于颈椎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可以有计划推广到社区,体现出康复预防的学术思想。 4.疗效评定 日本骨科学会(JOA)制定了对颈脊髓病患者的脊髓功能评定标准(简称17分法)(表一),并已经为国际学者所接受。根据我国国情也制定了适合相应的标准(简称40分法)(表二),并已经在国内推广应用。 六、颈椎病的预防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些因素,则有助于防止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与发展。 (一)正确认识颈椎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颈椎病病程比较长,椎间盘的退变、骨刺的生长、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过且过的心态,放弃积极治疗。 (二)关于休息 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从颈椎病的预防角度说,应该选择有利于病情稳定,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为佳。枕头的位置、形状与选料要有所选择,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做到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 (三)关于保健 1. 医疗体育保健操的锻炼 无任何颈椎病的症状者,可以每日早、晚各数次进行缓慢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颈部的运动。加强颈背肌肉等长抗阻收缩锻炼。颈椎病人戒烟或减少吸烟对其缓解症状,逐步康复,意义重大。避免过度劳累而致咽喉部的反复感染炎症,避免过度负重和人体震动进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冲击。 2. 避免长期低头姿势 要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银行与财会专业人士、办公室伏案工作、电脑操作等人员,这种体位使颈部肌肉、韧带长时间受到牵拉而劳损,促使颈椎椎间盘发生退变。工作1小时左右后改变一下体位。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卧在床上阅读、看电视等。 3. 颈部放置在生理状态下休息 一般成年人颈部垫高约10公分较好,高枕使颈部处于屈曲状态,其结果与低头姿势相同。侧卧时,枕头要加高至头部不出现侧屈的高度。 4. 避免颈部外伤 乘车外出应系好安全带并避免在车上睡觉,以免急刹车时因颈部肌肉松弛而损伤颈椎。出现颈肩臂痛时,在明确诊断并除外颈椎管狭窄后,可行轻柔按摩,避免过重的旋转手法,以免损伤椎间盘。 5. 避免风寒、潮湿 夏天注意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向颈部,出汗后不要直接吹冷风,或用冷水冲洗头颈部,或在凉枕上睡觉。 6. 重视青少年颈椎健康 随着青少年学业竞争压力的加剧,长时间的看书学习对广大青少年的颈椎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从而出现颈椎病发病低龄化的趋势。建议在中小学乃至大学中,大力宣传有关颈椎的保健知识,教育学生们树立颈椎的保健意识,重视颈椎健康,树立科学学习、健康学习的理念,从源头上堵截颈椎病。 七、附录:脊髓功能评定 表一 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状态评定(17分法) 表二 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状态评定(40分法)
就医指导 2016-07-05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 注:本指南由中国骨科相关专家小组制定 来源:《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年10月 第8卷 第5期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増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①患者多为者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②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③骨形成与骨痂成熟退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④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⑤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⑤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基本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1. 病史、症状和体征 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微外伤史。可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畸形、骨擦感(音)、异常活动等体征,也有患者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2. 影像学检查 普通X线检査:①摄片应包括损伤部位上、下部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据双侧髋关节;②除有骨折征象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③椎体压缩骨折时,有楔形变或“双凹征”,部分可表现为椎体内“真空征''、假关节形成。 CT检査:①移位复杂的髋部、踝部、肱骨近端骨折,需应用CT和(或)三维成像;②为明确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椎管内压迫情况等,可考虑CT检查。 MRI检査:①可诊断隐匿性骨折;②可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 骨扫描(SPECT/ECT):适于不能行MRI检査的患者,有助于判断疼痛责任椎体。 3.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条件允可时可行骨密度检査,也可在术后进行。 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T值≥-1.0 SD属正常;-2.5 SD<T值<-1.0 SD为骨量低下或骨量减少;T值≤﹣2.5 SD为骨质疏松症;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4. 实验室检查 常规术前检査,必要时检查血钙磷、24小时尿钙、25(〇H)VitD、降钙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根据病情需要,有条件者可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①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C端肽(P1CP)和N端肽(P1NP)。②骨吸收指标包括晨空腹2小时尿钙/肌酐比值、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尿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和N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及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等。③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首進I型原胶原N-端前肽和血清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这两项指标。④低骨密度并高骨转换率提示骨折风险明显増加。⑤骨转换指标可作为敏感的疗效观察指标,一般治疗后3个月即可见明显变化。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史、脆性骨折史及临床表现等因素以及影像学检査和(或)骨密度检査、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需注意与转移性骨肿瘤、胸腰椎结核、多发性骨髓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矿物质骨病等多种疾病鉴别。 三、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特点及治疗 (一)脊柱骨折 为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往往外伤较轻,或无明显外伤史,因此,易漏诊或误治为腰背肌劳损。 1. 临床症状、体征 ①持续腰背、胸背部疼痛,可伴胸肋部痛。平卧休息时疼痛可减轻或消失,体位改变时疼痛加重。可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和脊柱骨折骨不愈合[1]。 ②査体可见胸腰部活动受限,骨折责任椎压痛、叩击痛,一般无下肢神经损害表现(但如压缩或后凸畸形严重,也可出现神经损害表现) 。 ③査体结合影像学检査可确定疼痛责任椎[2] 。 2. 临床分型 椎体压缩呈楔形骨折、双凹骨新和垂直压缩性骨折,Genant影像分型为:①轻度压缩骨折,在原椎体高度上压缩20%~25%。②中度压缩骨折,在原椎体高度上压缩25%~40%。③重度压缩骨折,在原椎体高度上压缩>40%。 3. 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①适应证:症状及体征较轻,影像学检查为轻度压缩骨折、无法耐受手术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②治疗方法:卧床体息:一般3-4周,腰背部垫软枕,具体根据骨折损伤程度决定。支具:下地活动时建议佩戴。对症治疗:疼痛明显者,可结予镇痛药。降钙素能减少骨折后急性骨丢失,又对缓解骨折后急性骨痛有一定效果。 (2) 微创手术治疗 ①适应证:非手术治疗无效、疼痛明显;不宜长时间卧床者;不稳定压缩骨折;骨折块不愈合或内部囊性变、椎体坏死;能耐受手术。 ②绝对禁忌证:无法耐受麻酔、手术的患者;无痛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相对禁忌证:有出血倾向者;身体其他部位有活动性感染,椎体严重压缩骨折。 ③治疗方法:可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建议术中同时行活检术。 (3) 开放手术治疗 有神经压迫症状、体征或需截骨矫形的患者,以及不适合微创手术的不稳定骨折患者,可考虑开放手术治疗。必要时可在内固定周围采用局部注射骨水泥增强技术,以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 (4) 疗效评价 可来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F-36等评分系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手术前后量化评估。 (二)髋部骨折 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是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需要外科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的患者。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牵引、支具固定、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髋部骨折后有超过20%的患者会在1年内因各种并发症死亡,20%的患者将在1年内再次骨折。 1. 股骨转子间骨折 (1) 临床分型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采用Evans分型和A〇分型,骨折稳定性的判断十分重要,Evans I a、I b型属稳定型,I c、I d和Ⅱ型属不稳定型。 (2) 手术治疗 若条件允许,应尽早手术治疗,并推荐早期部分或完全负重活动。 ①髓内固定:对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均可选择髓内固定。 ②髓外固定:主要适用于稳定型骨折。 ③人工髋关节置换:仅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例,例如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依靠内固定很难达到牢靠固定;或骨折同时伴有髋关节疾病,或陈旧性骨折患者。 2. 股骨颈骨折 (1) 临床分型 股骨颈骨折通常采用Garden分型。Garden I型及 II型为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III型及IV型为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 (2) 手术治疗 ①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适用于没有移位或低移位倾向的稳定型骨折。 ②动力髋螺钉:适用于骨折线近乎垂直、移位倾向大的患者。 ③髋关节置换:用于移位或不稳定型骨折。对于高龄、活动量不大、身体条件差、合并症多,髋臼无明显退变的患者推荐采用半髋置換。其他患者可选择全髋置换。 (三)桡骨远端骨折 常呈粉碎性、累及关节面,易残留畸形和疼痛,造成前臂、腕关节和手部功能障碍。 1. 临床分型 常用人名分型,如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等,近年来AO分型应用更为广泛。 2. 非手术治疗 对于可恢复关节面平整及正常掌倾角和尺偏角、以及能够恢复桡骨茎突高度的桡骨远端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等非手术治疗。 3. 手术治疗 对复位后桡骨短缩超过3mm、侧位X线片示背侧成角超过10°、关节面台阶超过2mm的患者推荐手术治疗。目的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相邻关节面之间的吻合关系,重建关节的稳定性以及恢复无痛且功能良好的腕关节。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外固定支架、桡骨远端骨折髓内钉等技术。 (四)肱骨近端骨折 1. 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Neer分型。 2. 非手术治疗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或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的体弱患者可选择颈腕吊带悬吊治疗。 3. 手术治疗 有移位骨折,目前主张早期手术。包括张力带、拉力螺钉、经皮克氏针、锁定接骨板固定、髓内钉内固定等。 对于老年高龄、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伴肱骨头骨折的患者,可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术后肩关节应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其他治疗 (一)系统性管理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尤其老年患者,必须对其全身状況、器官功能、风险及预后做全面评估,实施手术或非手术的综合处理。 (二)抗骨质疏松治疗 重视围手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大量的动物实验和指床研究显示,现有的多数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修复和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抗骨吸收抑制剂可能会使骨折修复过程中的骨痂变大,此种大骨痂也可能提供了更高的生物力学刚度和强度。规范化的常规剂量的双膦酸盐对骨折愈合无不利影响,可考虑序贯治疗,疗程为3~5年[5-12]。甲状旁腺素(PTH1-34)[13-15]和维生素K2[16-18]有利于成骨。鲑鱼降钙素能缓解骨质疏松性骨痛,必要时可采用间歇性重复给药[19-2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骨松质吸收迅速,骨代谢转换率高,为高转换型,治疗可考虑应用骨吸收抑制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为低转换型,可考虑联合应用骨形成促进剂,以改善骨微结构及促进骨量形成,降低再骨折风险。患者具体属于何种转换类型,可通过测定骨代谢指标帮助判定。 目前常用的骨质疏松药物如表1所示。 表1 抗骨质疏松药物 1. 药物治疗 ①基础治疗药物:活性维生素D、钙制剂。建议每日额外补充元素钙500~600 mg[21-23],或以含钙中药(如天然骨粉)替代。每日补充普通维生素D800~1000 IU。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及1α羟化酶缺乏者,应补充活性维生素D,注意监测血钙与尿钙[24-27]。 ②抗骨吸收药:双膦酸盐、降钙素等。 ③促骨形成药:DTH片段、雄激素、活性维生素D等。 ④中成药或中药:例如补肾壮骨类药物、含黄酮类生物活性成分等中药。 2. 用药原则 (1)骨折前已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可继续应用;骨折后需长时同卧床者是否加强抗骨吸收药物,根据骨折后骨转换指标决定。 (2)骨折前未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根据患者情况分两类进行选择:①骨折后急诊或早期进行内固定手术者,在手术后患者全身情況稳定时,建议适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②骨折后暂时不做手术或保守治疗患者待全身创伤反应稳定时,建议适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3)用药注意事项:①骨折早期应选用基础药物加抗骨吸收药物。②中晩期应继续应用基础药物加抗骨吸收药物或选用促骨形成药物。③用药前应参照药物说明书,遇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处理,或更换不同药物。 (三)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简便、无创、有效而安全,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 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 脉冲电磁场(PEMF)、体外冲击波(ESWT)、功能性电刺激(FES)和振动波等多种物理治疗方法均可选用。 (四)康复训练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恢复慢,康复期长。在不影响骨折制动及骨折愈合的前提下,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目的是恢复关节运动功能,减少肌肉萎缩,増强肌肉力量,促进骨折愈合和防止再发骨折。建议采用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以主动运动为主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避免粗暴操作。 (五)运动疗法 以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为主,如:快步走、哑铃操、举重、划船、蹬踏运动等。通过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増加肌力,改善姿态和平衡,减少摔倒和骨折的风险。注意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因人而异的选择运动方式,频率,时间,以及强度。 参考文献: [1] Wang G, Yang H, Chen K.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ith an intravertebral cleft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 Br, 2010, 92(11): 1553-1557. [2] Mao H, Zou J, Geng D, et al.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without compression: key factors of diagnosis and initial outcome of treatment with cement augmentation. Neuroradiology, 20l2, 54(10): 1137-1143. [3] 杨惠林, 顾晓晖, 陈亮, 等. 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选择性与个体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2): 174-178. [4] 王根林, 杨惠林, 孟斌, 等.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随访分析.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2(6): 865-867. [5] Black DM, Delmas PD, Eastell R, et al. Once-yearly zoledronic acid for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N Engl J Med, 2007, 356(18):1809-1822. [6] Black DM, Reid IR, Boonen S, et a1. The effect of 3 versus 6 years of zoledronic aci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a randomized extension to the HORIZON-Pivotal Fracture Trial (PFT). J Bone Miner Res, 2012, 27(2): 243-254. [7] Black DM, Reid IR, Cauley JA, et al. The effect of 6 versus 9 years of zoledronic acid treatment in osteoporosis: a randomized second extension to the HORIZON-Pivotal Fracture Trial(PFT), J Bone Miner Res, 2015, 30(5): 934_944. [8] Lyles KW, Colón-Emeric CS, Magaziner JS, et al. Zoledronic acid and clinical fractures and mortality after hip fracture. N Engl J Med, 2007, 357(18): 1799-1809. [9] Black DM, Schwartz AV, Enstud KE, el al. Effects of continuing or stopping alendronate after 5 years of treatment: the Fracture Intervention Trial Long-term Extension(FLEX): a Randomized trial. JAMA, 2006, 296(24): 2927-2933. [10] Bone HG, Hosking D, Devogelaer JP, et al. Ten years' experience with alendronate for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N Engl J Med, 2004, 350(12): 1189-1199. [11] Zhang ZL, Liao EY, ,Xia WB, et al. Alendronate sodium/vitamin D3 combination tablet versus calcitriol for osteoporosis in Chin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a 6-month, randomized, open-label, active-comparator-controlled study with a 6-month extension. Osteoporos Int, 2015, 26(9): 2365-2374. [12] Black DM, Thompson DE, Bauer DC, et al. Fracture risk reduction with alendronate in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the Fracture Intervention Tri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0, 85(11): 4118-4124. [13] Neer RM, Arnaud CD, Zanchetta JR, et al. Effect of parathyroid hormone(1-34)on fracture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N Engl J Med, 2001, 344(19): 1434-1441. [14] Fahrleitner-Pammer A, Langdahl BL, Marin F, et al. Fractute rate and back pain during and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teriparatide: 36-month data from the European Forsteo 〇b-servational Study(EFOS). Osteoporos Int, 2011, 22(10): 2709-2719. [15] Chen JF, Yang KH, Zhang ZL,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use of daily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of teriparatide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at high risk for fracture in Asia. 〇steoporos Int, 2015, 26(1): 11-28. [16] Iwamoto J, Seki A, Sato Y, et al. Vitamin K2 promotes bone healing in a rat femoral osteotomy model with or without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Calcif Tissue Int, 2010, 86(3): 234-241. [17] Cockayne S, Adamson J, Lanham-New S, et al. Vitamin K and the prevention of fractur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ch Intern Med, 2006, 166(12): 1256-1261. [18] Huang ZB, Wan SL, Lu YJ, et al. Does vitamin K2 play a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steoporos Int, 2015, 26(3): 1175-1186. [19] Lyritis GP, Paspati I, Karachalios T, et al. Pain relief from nasal salmon calcitonin in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rush fractures. A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Acta Orthop Scand Suppl, 1997, 275: 112-114. [20] Tsakalakos N, Magiasis B, Tsekoura M, et al. The effect of short-term calcitonin administration on biochemical bone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mmobilization following hip fracture. Osteoporos Int, 1993, 3(6): 337-340. [21] Khan A, Dubois S, Khan AA,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lendronate on bone rnineral density and bone remodelling in perimenopausal women with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J Obstet Gynaecol Can, 2014, 36(11): 976-982. [22] Roberts KC, Brox WT AAO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5, 23(2): 138-140. [23] Cosman F, de Beur SJ, LeBoff MS, et al. Clinician’s Guid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〇steoporos Int, 2014, 25(10): 2359-2381. [24] Larsen ER, Mosekolde L, Foldspang A.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prevents osteoporotic fractures in elderly community dwelling residents: a pragmatic population-based 3-year intervention study. J Bone Miner Res, 2004, 19(3): 370-378. [25] Moyer VA,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fractures in adults: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Ann Inlern Med, 2013, 158(9): 691-696. [26] Avenell A, Mak JC, O’Connell D. Vitamin D aad vitamin D analogues for preventing fractur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older me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 4: CD000227. [27] Papadimitropoulos E, Wells G, Shea B, et al. Meta-analyses of therapies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Ⅷ: Meta-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vitamin D treatment in preventing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Endocr Rev, 2002, 23(4): 560-569.
就医指导 2016-07-05阅读量4966
病请描述: 随着人口逐步老龄化,老年胆道疾病的诊治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胆石病的发病率高达33%以上。老年胆石症患者并存病多,身体一般情况差。因此对这一年龄段的胆石症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老年胆道疾病特点: 1、起病急;老年患者大都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急诊率高达81%,且急诊入院患者多合并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积液及胆总管结石,伴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往往具有较明确的急诊手术指征。 2、并存病发生率高;调查发现≥ 70岁的高龄老年患者, 70%存在各种并存病,最常见的为心血管疾病,约62%并存有冠心病及高血压,其他较多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 3、一般情况及营养状况较差;高龄老人全身代谢能力减退,对疾病及手术的反应及耐受力较差。约有77.2%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手术创伤还会进一步加剧低蛋白血症,若不纠正将严重影响手术创伤后的恢复及抵抗力。且老年患者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下降,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其中以低钾血症及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最为多见。 治疗: 1、心血管系统 对术前无心、脑、肾并发症的一、二级高血压勿需特殊处理,三级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要求收缩压< 180mmHg,舒张压< 110mmHg,且宜平稳1、2周,等病情稳定后施行择期手术;患高血压病的急症手术患者,术前应谨慎迅速降压,给予作用快而短的药物。对于并发有冠心病者给予扩冠药物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以改善心脑供氧,提高心功能。对手术前有心律失常,特别是频发期前收缩者一定要在术前控制,以防心源性猝死。对于并发有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安装临时起搏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个月内,不宜行手术,6个月以上且无心绞痛发作者,可在良好的监护条件下实行手术。 2、呼吸系统 凡有肺功能不全者,应作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以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我们术前的常规准备包括:术前周围禁烟、祛痰、超声雾化吸入,间断吸氧,改善低氧血症,训练患者的深呼吸和排痰,使患者的肺功能得以改善。 3、糖尿病 血糖的升高虽可导致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但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易引起感染,使术后的感染性并发症增加。术前伴糖尿病的患者采用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在6~ 8mmol/ L,并定时检测血糖变化。 4、体液失衡与营养 术前常规行血生化、电解质、血气等检查及时了解患者的内环境变化及时纠正异常情况;对于营养不良者术前即开始采用不同剂型的多种氨基酸和脂肪乳剂。适量补充白蛋白以纠正低蛋白血症。
赵刚 2016-07-04阅读量3684
病请描述: 生活实例:老王今年50多岁,身体一直不错,就是近几年偶尔出现腰腿疼,休息两天就能缓解。去拍片检查,显示腰椎曲度正常;诸椎体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高度正常,腰5、骶1见椎间盘突出并钙化,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椎管及双侧侧隐窝未见狭窄,黄韧带无明显增厚。诊断意见:腰5、骶1椎间盘突出并钙化。老王看见这个有椎间盘钙化的报告,吓坏了,赶快到我的门诊来咨询。 医生的分析:老王的主要问题在于腰5骶1椎间盘(相邻脊椎骨之间高含水的胶冻样弹性组织)的突出合并钙化,同时硬膜囊受压。钙化说明老王的椎间盘突出已经存在较长的时间,并非近期短时间内出现的情况;神经根受压则解释了老王腰腿痛的原因。老王的片子显示突出并钙化的椎间盘已经压迫神经,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但是否手术治疗还要看老王症状的严重程度。目前来看,老王的症状虽然有腰突症的表现,但休息后可以好转,仍然可以先采取保守治疗。 在日常的诊疗中,遇到不少患者存在椎间盘突出合并钙化的情况,这是椎间盘突出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发生钙化,或者是合并后纵韧带一起钙化。类似骨刺一类组织,多见于腰椎,也可发生在颈椎、胸椎。这类疾病有以下特点:患者年龄较轻,病程较长,疾病常反复发作,症状较严重,腰部大多受过外伤,且长期采取保守治疗。钙化的椎间盘组织导致椎管内容纳神经的空间减小,或与硬脊膜(包裹在马尾神经最外层的膜)、神经根紧密粘连,压迫周围的神经根,多引起较明显的一条腿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休息后快速缓解,且骑车时不出现)等症状,中秧型突出钙化会导致两条腿的症状。 为什么会发生钙化? 引起椎间盘钙化的原因还不明确,目前认为与椎间盘的退化(就像老年人长白头发)及某些未知因素(外伤、感染等)有关。其发生机理可能是椎间盘突出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失去正常营养供给,使突出组织水分流失,发生硬化。同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障碍(如代谢障碍、维生素D过多症、溶血性贫血)也可能引起钙盐在椎间盘的沉积,逐渐形成钙化。 钙化型与普通椎间盘突出有什么不同? 钙化型椎间盘突出既然是椎间盘突出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症状与与一般椎间盘突出的症状相似,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表现,也可有不同程度一条或两条腿的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等,但有钙化的患者更严重,而且多数患者的疼痛比较顽固,保守治疗不易缓解;X线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帮助有限,而CT检查则能发现绝大多数的患者,而且CT检查常可清楚得显示钙化椎间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神经受压的情况,对于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很有帮助。 钙化会带来哪些危害?可能会给疾病治疗带来哪些困难? 钙化的椎间盘组织表面多不平整,且钙化组织质地坚硬,没有弹性,压迫到神经后,没有任何缓冲的余地,对神经造成卡压、摩擦等,损伤较明显。同时,钙化的椎间盘组织常与神经等周围组织紧密粘连,不仅使症状加重,还增加了手术中清除病变组织的难度,部分严重粘连的钙化,因无法从正常组织分离不得不残留在体内,无法清除。这对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手术后的治疗效果不如一般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 对于症状不严重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绝对卧床休息、牵引治疗)。但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已经发生变性,组织已经失去水分、弹性,并产生钙化,且常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椎间盘突出并钙化的部分回到正常部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对神经较之非钙化的突出压迫严重,保守治疗的疗效不如一般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但仍有相当的患者能够缓解。 保守治疗的疗效多限于短时间,六周左右。因为目前认为长期保守治疗很可能是导致突出椎间盘产生钙化的原因之一;且患者已经存在钙化,说明该类患者有钙化的高危因素存在。如继续采取保守治疗,基于上述两点原因,这类患者的钙化继续加重的可能性较大,易使病情继续加重。 而对于症状严重的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因钙化的椎间盘组织对神经压迫严重,与神经等周围正常组织广泛粘连,过长的时间保守加重钙化物对神经的摩擦或卡压,进一步加重神经的损伤,故不宜过分强调保守治疗的时间,可以较早手术。 什么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1.规范的保守治疗(绝对卧床休息、牵引治疗)3个月无效。 2.剧烈腰腿痛急性发作,保守治疗不能缓解,严重影响生活与睡眠。 3.出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较常见的表现为麻痹性足下垂,排尿不能自己控制。出现上述这些情况,应该尽早就医,进行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还是传统开放手术? 目前治疗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 传统开放手术具有手术技术成熟、神经损伤少、某些术式术后不复发等优点,但创伤较大、出血多、手术费用较高、住院时间较长等缺点。 微创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医疗费用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手术技术技巧要求高、适用的患者范围小、神经损伤多、术后复发几率较高,钙化组织难以去除等缺点。 也有国外学者认为伴有钙化的突出不必摘除椎间盘组织,因为已经稳定,只要后方开窗减压,增加神经根的空间即可。 因此,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听取专业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手术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不是一味盲目的追求媒体宣传的所谓的微创技术,反而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效果。 钙化型患者日常注意事项,如何保护脊柱?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尽量少弯腰、提举重物,更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坐姿,避免坐着或站着时身体向前倾,避免久坐、久站,尽可能睡较硬的席梦思或硬板床。对于颈椎病伴有颈椎间盘钙化的患者,颈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动作不动。尤其是对于上班族来说,电脑屏幕不宜过低,也不宜长时间低头玩手机或掌上电脑,这样使颈椎长时间处于负荷状态,容易导致颈椎的病变。加强颈、腰背部肌肉锻炼。 发病时可适当佩戴腰围,以分担脊柱的受力,缓解病情,3到6周即可,不可长期佩戴,否则可能对护具产生依赖,造成肌肉萎缩,反而加重腰痛病情。
董健 2016-04-22阅读量1.5万
病请描述: 问:我半年前感觉腰部疼痛,近一周疼痛加重,这是不是椎间盘突出引起的? 童国海: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部疼痛的较常见病因,但并不是所有腰部疼痛都是有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椎管狭窄、脊柱肿瘤、脊柱结核、脊髓或马尾肿瘤、盆腔内病变等都可引起腰腿痛。所以,当出现腰部疼痛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腰痛原因。 问:我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害怕开刀,有什么其他创伤小的治疗方法吗? 童国海:一般来说,绝大多数有腰腿痛症状的腰椎间盘患者通过保守治疗都可以缓解疼痛。常用的保守治疗,包括推拿、牵引、口服及外敷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对部分患者可能无效,此时可以选择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借助影像学仪器导引下的经皮穿刺治疗,临床上对腰突症有CT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温控热疗椎间盘修补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等多种,创伤小,安全性高。 问:我腰椎间盘突出数年,近1周来腰痛、腿痛加重,无法下床,能否行介入治疗? 童国海:你目前处于腰腿痛急性期,可行CT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治疗时,患者俯卧在CT床上,在CT扫描监视下,医生将一根比头发丝粗一些的穿刺针进到椎间孔的外侧,然后推入药物。药物一般为消炎、止痛、活血、营养神经和改善炎性环境等作用的药物混合,通过椎间孔到达突出的椎间盘及炎性的神经根旁,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另外,由于药物中还加了造影剂,治疗时还可观察到药物是否注射到位,使治疗更有效。 问:我打算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请问治疗后会不会复发? 童国海: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建立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的,这台老化的“机器”这次经维修又开始正常运转了,但今后还是需要用心的保护、时常“加油”,才能维持“机器”性能的稳定性。所以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患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措施,才能保证疗效的巩固。这些措施包括近期防护:术后绝对卧床2周;长远防护:每次端坐时间不要超过45分钟,不要搬重物,尽量避免长时间弯腰及下蹲,腰部不要受凉。 问:我做过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效果不好,现在腰椎间盘重度突出,可以再做温控热疗椎间盘修补术吗? 童国海:你的情况不适合再做温控热疗椎间盘修补治疗。这项治疗适用于慢性腰腿痛者,但如腰椎间盘重度突出,伴游离或椎体滑脱、椎管狭窄、椎间隙狭窄,或做过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激光椎间盘汽化术等者,则不适合行此治疗。
童国海 2015-11-15阅读量9808
病请描述: 【主持人的话】 腰椎间盘突出,日益成为折磨广大中老年人的健康绊脚石。有人戏称“腰板直不了,日子过不好”,如何对症治疗,缓解疼痛,恢复健康? 2004年10月27日(周三)14:00——15:00,本期[名医坐堂]请进了上海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医师童国海,做客嘉宾聊天室,就“介入治疗腰椎盘”等话题。在线接受网友咨询。 【嘉宾亮相】 男,1952年出生,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系。 1991.1~1992.12 1996.1~1997.12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路易—巴斯顿大学医学院进修。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24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93年回国开展非血管性介入治疗。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特长:(优点:无创、不手术、疗效快) 1、CT导引上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膨出近4千例(患者包括中央、市级领导在内的全国各患者,治疗后最长的有10年未复发) 2、温控椎间盘修补术(IDET 40多例,该技术在美国97年开展,在国内瑞金医院首先引进应用临床,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在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5篇,参与与编写论著4册。 【聊天实录】 [嘉宾童国海]开场白:各位网友你们好,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腰椎间盘治疗的新技术,CT导引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这项技术它的优点是:微创甚至是无创,治疗效果明显,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间盘原性的腰腿痛,它和手术相比是没有创伤的,它和目前其他的介入治疗手段相比,属于微创或无创的,而且见效快。 [网友老刚]问:腰椎间盘突出十余年,住院数次,严重是影响走路,不想开刀治疗。 [嘉宾童国海]答:你腰椎间盘突出,我们需要看到你的CT或者磁共振的片子,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做我们的介入治疗。 [网友dg]问:强直性脊柱炎能治疗吗? [嘉宾童国海]答:强直性脊柱炎不属于我们这个范围。 [网友陈陈]问:我今年48岁,曾患腰椎盘突出经治疗后多年未再患,昨天不慎扭伤,旧病复发,现行走不便,能否在短期内吃中药或推拿治愈? [嘉宾童国海]答:建议你可以吃中药,还有绝对卧床休息两周。 [网友小舟]问:MED手术系统象我刚才讲的这种情况适用吗? [嘉宾童国海]答:椎管狭窄可以用介入治疗,但是前提是要有腰腿痛的临床症状。 [网友smile]问:现在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的安全系数高吗?谢谢! [嘉宾童国海]答: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病发症和复发率比较高。 [网友老徐]问:本人56岁。腰椎经CT检查:腰3-4椎间盘向右膨侧;腰4-5椎间盘向后膨侧;腰椎退行性变;腰-骶右侧侧隐窝狭窄。一年要发作好几次。而且,所谓自觉症状好一点的时候,自己对照镜子,人站立时,向右折斜,站不直。请教大医师:1,平时该如何保养(已睡硬床,也注意保暖了)?2,有手术的必要吗?3,有那些药品在腰疼发作时服用有效果?4,还能恢复站直吗?5,有何对症的锻炼方法?谢谢! [嘉宾童国海]答:第一,每次坐的时候不要超45分钟;第二,要注意腰部保暖;第三,尽量避免下蹲,还有坐沙发;第四,不要提重物。如果有腰痛的时候,最好的治疗就是绝对卧床休息,可以吃些消炎镇痛的药物。 [网友梅梅]问:我今年43岁,经CT检查,得了腰椎盘突出症,犯病的时候压迫左腿神经,很痛,现在经医生指导在吃西药,还有我自己在锻炼后退散步。希望医师能给我指点一下。 [嘉宾童国海]答: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或者膨出,临床上可以没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和临床症状没有一定的内在性。如果有腰痛和下肢放射痛,应该尽快去医院做治疗,也可以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 [网友bgj]问: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腿部神经,痛麻的无法长时间行走,能治疗吗? [嘉宾童国海]答:首先,做CT或磁共振的腰部的检查,然后绝对卧床休息,如果不行的话,可以来做介入治疗。 [网友zhen]问:教授,80高令父亲患腰椎突出和血管狭窄不能开刀,可怎么缓解? [嘉宾童国海]答:你可以来看我们的瑞金医院放射科专家门诊,每周二、四下午一点半到四点,带好CT或者磁共振片。我们可以做介入治疗。 [网友豆腐干]问:是不是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疑似患者都必须进行CT或者赫磁共振检查? [嘉宾童国海]答:如果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应该做CT或者磁共振检查。 [网友小沈]问:牵引是否能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嘉宾童国海]答:腰椎间盘突出,如果出现腰痛或者下肢放射性痛的,应当尽量避免牵引,因为牵引有时会加重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痛的。 [网友小沈]问:能否介绍一下介入治疗? [嘉宾童国海]答:我们现在开展的介入治疗,都是在CT导引下进行的,第一种是在CT导引下,把药物直接注射到突出的腰椎盘周围,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目前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无菌性的炎症,因为正常腰椎间盘有两层组织,豪比我们吃的鸡蛋,蛋白是纤维环,蛋黄是髓核,患有腰椎间盘病变的人,是由于纤维环的破裂,导致髓核内的化学物质溢出,而造成的腰痛、腿痛,也就是一种无菌性的炎症。我们把药物直接注射到纤维环的外侧,把外周的炎症消除,然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让纤维环自行闭合,患者的腰痛腿痛就会消失,所以它和突出的腰椎间盘的程度没有明确的内在联系。这种方法适应年龄比较大的,腰椎间盘手术过复发的,还有椎体滑脱的,还有椎管狭窄。第二种方法也是在CT导引下,一种穿刺针穿到髓核内,然后一根导管从穿刺针到达髓核和纤维环的交界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蛋白和蛋黄的交界处,然后把导管加热,修被破损的纤维环,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适应年龄相对比较青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的。 [网友新华社]问:介入治疗具体什么原理?怎么治疗的,好象很神秘! [嘉宾童国海]答:介入治疗是一本新颖的边缘医学科学,它是近十几年来新近的一门学科,介入治疗分两大类,第一是血管性的,第二是非血管性的,血管性的是在X线透射下,把一根导管插在动脉或者静脉内,然后注射造影剂,起到诊断的作用,如果把导管插入病灶附近及病灶内,然后注入各种药物,就起到治疗的效果。第二是非血管原理:一是借用影像学机器,如,X线透射机、CT甚至在国外借用MRI;二是必须经皮穿刺。怎么治疗就要具体看什么病了,现在介入治疗开展的范围也比较多,血管性介入治疗现在开展的范围已经比较广了。非血性介入,在国内刚起步。介入治疗并不是很神秘的事情,不过它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一些。 [网友zyc]问:我弟弟职业是司机,只有30岁但却患有椎间盘推出,不知是否可以治疗? [嘉宾童国海]答:你弟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如果没有腰痛腿痛的话,不需要治疗,让他开车的时候间隔一小时,活动一下。在腰部放一个腰垫。如果有腰腿痛的话,可以到医院来治疗。 [网友小方]问:我丈夫患腰椎间盘突出,最近常感腰腿发酸、发涨,是否可介入治疗? [嘉宾童国海]答:如果症状不是很重的话,还是绝对卧床休息两到三天,如果还不能改善的话,还是到医院看门诊。 [网友豆腐干]问:腰椎盘第四第五关节处轻度膨隆,其他的都正常,要紧吗,经常站不长久! [嘉宾童国海]答:腰椎间盘轻度膨出,需要平时注意保护自己的腰,不要让他进一步再发展了,因为腰椎间盘所受的力是至上而下的,所以平时要控制坐和站的时间,要掌握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如果有持续性的腰痛那就需要上医院去就诊。 [网友豆腐干]问:这种病有没有忌口? [嘉宾童国海]答:这种病应该要忌口,因为有医学文献报道,该病也属于免疫反应之一,豪比人发风疹块一样,应当避免吃海鲜类食品以及烟酒类等。 [网友搞活机]问:请问类似这样的治疗方式,在国外普及吗?国内外差距大吗? [嘉宾童国海]答:在国外也是属于一种先进的技术,在国内也仅少数几家三级医院开展,能够开展这些工作的医院,应该说没有什么差距。 [网友水果]问:怎样预防才不会得这种病?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嘉宾童国海]答:这是因为以前腰椎间盘突出是重体力劳动者特有的病,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该病在城市里也越来越多,这是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腰椎间盘所受的力是至上而下的,有文献报道人连续坐45分钟后椎间盘的高度下降,人常用姿势三种,坐、站、躺,它们的压力分别的8、1、0,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坐对腰部的损害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建议每一天坐的时候不要超过45分种,坐的姿势要保持正常。 [网友水果]问: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怎样预防才不会得这种病? [嘉宾童国海]答:预防:一,坐时不要超过45分钟以减少腰椎间盘的慢性损伤;二减少下蹲以及尽量坐矮凳和沙发;三患有椎间盘突出的病人不要提重物,腰部要注意保暖;四要睡硬板床。 [网友小路]问: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是多少?会不会复发? [嘉宾童国海]答:目前我们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是80%治愈,15%是好转,5%是无效,至于是否复发要取决于病人的腰部保养,我们治疗到现在最长的十年没有复发,少数短的,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但不注意保护,一到两周后又复发了。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我们又称为三分治疗,七分保养。 [嘉宾童国海]结束语:各位网友,你们好,谢谢你们光临东方网,腰椎间盘突膨出是一种常见病,如果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该病完全可以避免,如果患有腰椎间盘引起的腰痛和腿痛初期,首先采用的是绝对卧床休息以及服消炎镇痛药,如果症状还不能缓解,那就应该上医院去做腰椎CT或者磁共振检查,如果影像学上有腰椎盘突出的,临床上有腰痛腿痛的,请去医院就诊。
童国海 2015-11-15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腰突症的十大误区解读之三:椎间盘有自我修复功能!!! 四、椎间盘有自我修复功能吗? 答:椎间盘是有自我修复功能的!!! 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人,甚至专业医生所忽略的,这样就造成治疗方向的偏差,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创伤。 大家都知道:胃部手术,胆囊手术,破腹产手术后,外科医生仅仅在皮肤上缝几针,每天换药,人体会启动自我的修复机制,新生的血管,纤维化,疤痕在术切口处形成,手术切口会产生会愈合。 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后,道理也是一样的。 五、患者在治疗时仅仅关心突出的椎间盘? 答:绝大多数的患者,在治疗前都会关心,治疗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会缩回去? 其实,就是椎间盘手术后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了,治愈了,术后做CT,MR检查,突出的椎间盘还是突出,那么为什么临床症状消失了?是因为手术产生出血,纤维化,疤痕把破裂的纤维环封闭了。 我们CT导引药物介入治疗,把药物直接打在破裂的纤维环表面,也起到帮助修复的作用。 所以,临床症状消失了,就没有必要钻椎间盘还突出怎么办的牛角尖!!! 知识产权,不得转载!!!
童国海 2015-11-15阅读量8300
病请描述: 上海市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教授施宝民,二十多年来不断探索,尤其在肝胆胰脾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对于肝癌、胆管癌、胰腺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 无影灯下,施宝民一双巧手精工细雕,上下翻飞,这双手不仅要稳准狠地切下肿瘤,更要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邻近的脏器。“外科学本就是用一种创伤治疗另一种创伤,如何把治疗创伤降到最低,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要在精准切除病灶局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脏器功能。”施宝民说。 上海市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教授施宝民,20多年来不断探索,尤其在肝胆胰脾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对于肝癌、胆管癌、胰腺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 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也在思考着未来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他说,“外科的宗旨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疾病的治疗。外科的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又到准的发展过程,最开始是局部切除,后来发展为扩大根治手术,可是又发现扩大根治手术并没有改变预后,反而增加了并发症。因此近年来,医学界推崇保留脏器功能的精准切除手术。精准切除、微创手术将是未来外科学的发展方向。” 反复手术的难题 对外科医生来说,在胆管结石的众多亚型中,肝内胆管结石是最为棘手的。 施宝民解释说,“肝内胆管结石有三高,高残石率、高复发率、高再次手术率。肝脏就像一棵大树,肝内胆管就像是一根根树枝,某些胆管里出现结石,进行取石手术后,很难一次性取净。过一段时间终末支胆管的结石又会增多,下移到大胆管,再次引起梗阻感染。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反复发作最后发生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由于粘连和出血,往往无法达到手术部位,而使得手术不得不终止。”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患者症状一般不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此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主要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和感染,重症肝胆管炎常伴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甚至导致大片的肝细胞坏死,成为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癌变,形成肝脏的胆管细胞癌。晚期病人会因重度肝硬化而导致肝功能衰竭,最终需要进行肝移植。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原因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此外,胆汁中的黏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形成。还有的患者先天肝管引流不畅,造成胆汁潴留,易感染。 十几年来,外科学家们创用了联合肝段切除的方法,将隐藏在肝内胆管的结石连同部分肝脏一起去除。如果结石仍有残留,还可以经内镜胆道取石手术将残余结石取出。 曾有一位患者30岁时患上了肝内外广泛胆管结石,在20年中先后进行了10次手术,出现了严重的胆道梗阻和感染等并发症,命悬一线。面对这样一个重症患者,施宝民打破手术禁区,为他进行两次手术,先解决胆道梗阻问题,休养一段时间后又进行联合肝段的精准肝切除手术,终于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腹部经过一次手术后,腹腔内往往发生粘连,导致脏器移位、解剖困难,再次手术难度加大。因此,以往对于历经腹部多次手术的病人,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基本选择放弃。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往手术次数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而对于那些良性肿瘤或者相对低度恶性肿瘤多次复发者,再次手术切除,甚至减瘤术,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施宝民曾开展过数例历经多次手术的疑难病例。曾有一位80岁的老太太,曾先后进行过13次手术。20年前曾因为硫酸腐蚀胃部在外院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术,由于手术不顺利,发生了多发肠瘘,气胸、食管瘘等,先后进行腹部及胸部大小手术达11次,给病人造成极大伤害,对手术有极大恐惧感。2013年初,老太太突发腹痛被诊断为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在外院实施胆囊切除术,术后切口不愈合,1个月后才好转。术后4个月,腹痛再次发作,来到同济医院普外科肝胆胰病区就诊,经过检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胆管炎。如果不做手术,病人只能坐等病情恶化。在病人及家属的强烈请求下,施宝民和他的团队再次予以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 施宝民说,“以往国外报道腹部手术次数最多的达60余次,主要是反复的肠粘连肠梗阻手术。国内有些专家报道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人手术高达12次之多。无论手术次数多少,都不是主要目的。关键是在具有可行性的情况下,一刀下去,能解决全部或者部分问题,提高生存或生活质量。” 胰腺手术保留脏器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胰腺由于位于腹腔的最深面,一旦长了肿瘤,往往早期不易被发现。手术切除率很低,甚至曾经小于20%。即便切除之后,也比较容易复发转移,属于治疗效果最差的肿瘤之一,所以常被称为“癌中之王”,大部分人“谈胰色变”。 在施宝民看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早期的胰腺肿瘤能够被发现。患者无需“谈胰色变”,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绝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满意效果。 他说,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发现5毫米左右的胰腺囊肿,CT、磁共振、选择性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都能够发现1厘米甚至以下的肿瘤。还有内镜下的超声,即通过胃镜做胰腺的超声检查,不仅可以发现细微的病灶,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做肿块的穿刺活检,用于定性诊断。这种情况下发现的肿瘤,绝大部分都能够切除,而且如此早期的肿瘤切除之后,预后会大大改善。 除了发现得更早、切除率更高,更重要的是胰腺肿瘤切除也更加精准了。施宝民就十分擅长保留脏器功能的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手术。他说,以往胰头部肿瘤即便是良性病变,也一定要做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需要切除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胃远端、胰头、近端部分小肠,是腹部外科传统手术里最大的手术,而目前可以做单纯胰头的切除。 中段胰腺的肿瘤,以往要做创伤更大的合并脾脏切除的胰体尾切除,现在则可以仅作中段肿瘤的切除。胰腺良性的内分泌肿瘤,都可以做局部切除。这样既切除了病变,又保留了胰腺组织,以最小的代价换来肿瘤的切除。这种方法,医学上称之为保留脏器功能的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也是近十年才被逐渐重视的较新的外科理念和技术。 另外一个巨大进展就是微创外科技术。目前腹腔镜外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地应用在肝胆胰外科领域。在腹部打上三四个小孔,就可以把病变切除。目前同济医院普外科也开展了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比如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目前95%以上的胆囊切除都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胰腺的腹腔镜微创手术也可以做到肿瘤局部切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较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切口小、痛苦轻,恢复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很多人术后3至5天就可以出院。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也使得微创胰腺外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精准切除部分脾脏 外科手术主要是切除病灶以治疗疾病,但有时候为了完整切除病灶不得不切除过多的正常组织甚至邻近器官。施宝民说,切除病灶和保留脏器功能有时候是一对矛盾,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许多良性病变的外科治疗中,这一矛盾正逐步得到解决。精准的肝脏和脾脏的段切除术就是典型例子。 曾有一名20多岁的大学生,一次体检发现脾脏巨大囊肿,约10厘米×12厘米大小。前往多家大型综合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脾囊肿,并被告知需要进行全脾切除手术。因病人年纪较轻,不想切除脾脏。最后到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先天性畸胎瘤,并认为有可能不是脾脏来源。医生为他施行囊肿穿刺引流术,引流效果并不理想,囊肿依然存在,而且出现了发热等症状。病人四处辗转,慕名找到施宝民,经过仔细甄别,确定病人是脾脏囊肿。囊肿位于脾脏上极,原有12厘米大小,穿刺后有所减小,但囊壁较厚,脾脏下极尚有部分可以保留。 于是,施宝民带领手术团队,为患者实施了精准脾脏部分切除术,完整地切除了囊肿及小部分脾脏,术中病理冰冻切片诊断为良性囊肿,成功保留了下极脾脏约7厘米×6厘米大小。手术顺利,出血极少,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2月后病人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剩余脾脏动静脉通畅,脾脏血运良好。 施宝民说,以往由于人们认为脾脏没有特别功能,是人体可有可无的器官,一旦发生病变,基本上都是切除;同时由于脾脏富含血液,甚至像豆腐一样质脆,非常容易破裂出血,不易缝合,部分切除之后极易发生再出血,不得不二次手术切除。所以,以往对于脾脏病变以及脾脏破裂等情况,绝大部分病例都实施全脾脏切除术。但随着人们对脾脏功能认识的加深,发现脾脏在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切除脾脏的儿童往往日后容易发生凶险性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称之为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人既然有这个器官,那这个器官必然有其功能,因此近10年以来保留脾脏的理念得以推广。 以往胃癌、结肠癌、胰体尾肿瘤常常合并脾脏切除,临床现已经不再提倡,除非以上器官的肿瘤侵及脾门及脾脏,为了达到根治切除的目的,必须合并脾脏切除。肝脾疾病的精准切除术是肝胆外科近年来的一大进展,尤其是脾脏的精准部分切除术或又称脾段切除术,目前只在国内少数大型医院开展。 腹部巨大肿瘤切除 作为一名外科主任,施宝民经常参与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对于每一个病人,只要有一线生机,他都选择不放弃。 有一天,同济医院急诊科收治一名急性呼吸窘迫的病人,素有哮喘,但并未坚持用药。此次突然加重,才急来就诊。接诊医生发现病人极度呼吸困难,缺氧紫绀明显,双肺布满哮鸣音。腹部体检更是令人大吃一惊。患者腹部被一个足球大小的肿物明显隆起,腹部皮肤被巨大肿瘤顶压得透亮。急诊科各位医师迅速组织抢救,几个小时以后,紫绀缓解、呼吸困难减轻。 CT检查提示腹腔内一个直径20多厘米的巨大肿瘤。施宝民会诊后,发现肿瘤自腹膜后长出,占据腹腔内2/3空间。考虑病人肿瘤巨大,腹部压迫明显,呼吸严重困难,又加上病人有哮喘病,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不做处理,病人生还可能极小,呼吸衰竭随时就有生命危险。施宝民仔细分析影像结果,发现尽管肿瘤巨大,还是有切除可能。经过长达两周的营养支持、抗炎、扩管、平喘、持续监护,患者情况明显好转。 在家属的强烈请求下,报医院重大手术批准后,施宝民准备接受挑战,尽力一搏。手术采用上腹部长达40厘米的人字形切口。切开皮肤,由于张力较大腹壁像爆裂的西瓜一样自然裂开,尽管早有预料,还是不免让他倒抽一口冷气。腹腔内肿瘤直径达20多厘米,肿瘤侵犯胆道、肝门,与胰头粘连,并压迫、包绕于腹主动脉、右肾动静脉、左肾静脉、下腔静脉,虽位于后腹膜,但已经突出于腹壁以外,手术困难极大。经过6个小时的顽强奋战,终于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没有发生任何副损伤,没有出现惊心动魄的大出血,以最小的代价安全切除了病灶。患者渡过了呼吸衰竭、心衰等一道道难关,最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顺利恢复,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2天治愈出院。 早年曾留学于德法的施宝民,对于国内的医疗问题也有着自己的思考,“现在国内的医院在医疗器械、临床病例上,可能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但是我们在治病的理念上仍然有一定差距。欧美国家有的教授就建议,你们中国病人多,医生临床技能和敬业精神都非常好,但除了治病之外,其他因素考虑得太多,比如费用问题、科室临床考核指标等等。如同中国经济一样,你们应该放慢脚步,不能光讲究数量;不管治疗多少病人,每一个病例都要精细,要以高成功率来考核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依据做了多少手术,看了多少病人。” 医者的身体 站功 憋功 睡功 每天早晨5点50分,晨曦初露的时候,施宝民就已经起床了,他通常步行或者骑自行车7点一刻到医院,7点半开始查房,8点交接班,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每周除了周一门诊外,施宝民其余时间都在忙于手术,管理病人、病例讨论、学术研究及指导研究生等。有时候一天多则五六台手术,少则两三台,常常要忙到晚上八九点。周末如果不是在外地出差,每周日他一定要去医院查房。“我就像张雨生的《大海》歌里唱的一样,一天到晚就像鱼儿不停游,经常一天中静下来喝一杯水的时间都没有。” 身为山东人的施宝民身上透露着一种山东汉子的质朴和热情,他说,病是吃出来的——要节制饮食,祸是说出来的——不乱谈是非,烦恼是想出来的——要平心静气、清心寡欲,健康是走出来的——要保持适当运动。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一个外科医生,要有三功——站功,憋功和睡功。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休息,随时在哪里都能睡,有时在手术室地板上也能睡着。 其次,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施宝民说,“什么是人才,首先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掌握了一定技能,其次才成为才。不光要有技能,有一个开放、感恩的心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怨天尤人,这样容易与周围摩擦。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那就积极改变自己的心态。在工作方面,一个座右铭是: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交一个朋友。”精心地对待每一名病患,竭尽全力做到一丝不苟。 提问 保胆还是去胆? 身体周刊:近年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发病率逐年增加,现在有些医疗机构打出“保胆取石”“保胆取息肉”等多种宣传,很多病人非常纠结,究竟是保胆还是去胆? 施宝民:对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有的患者合并胆囊炎,有明显症状,非常痛苦;有的患者胆囊功能良好,无任何不适。有些胆囊病变的病人,又想治病,又想保胆,非常纠结。其实,不必烦恼,只要按医疗原则来处理。 胆囊结石比胆囊息肉更常见,胆囊结石处理原则是: 无任何症状,尤其是年轻患者(35岁以下),胆囊功能良好,可以随访观察,每3-6个月复查B超。 虽无症状,但结石大于2.5厘米,胆囊壁增厚,有时合并钙化,年龄大于50岁以上,可考虑预防性切除胆囊。 有症状即合并胆囊炎,一般为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如消化不良,上腹撑胀,厌油腻、脂肪,进餐或饮酒后加重;如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则会引起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黄疸等。平时虽然没有感觉,但有引起急性胰腺炎者。这些情况均需要手术治疗。 胆囊无功能者,保守治疗无效,须做胆囊切除术。判断胆囊功能可以通过超声检查。 胆囊有功能者,可以试行保守疗法,各类溶石利胆药物均有一定效果,但治愈率较低,结石残留较常见,5年内复发率常达50%以上。 保留胆囊,单纯取出结石,仅适用于特别年轻者,30岁以下,胆囊功能良好且有症状者。但是取石之后,许多病人几年后再次复发,而最终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病率约5%,男多于女,分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两类,后者又分为良性与恶性。非肿瘤病变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见,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腺肌瘤等。肿瘤性息肉中良性以腺瘤和良性间叶组织肿瘤为主, 恶性即胆囊癌。 处理原则是:直径小于1.0厘米多发、带蒂、不合并结石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可暂不手术,但需要定期随访;直径虽小于1.0厘米,单发、广基、合并结石者可考虑手术,无结石又无症状,但随访发现有增大趋势者,亦应积极手术治疗;直径大于1.0厘米,单发、广基、合并结石,年龄大于50岁的胆囊壁有增厚者,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良性息肉,一些学者为保留胆囊的功能而提出采用仅切除息肉而保留功能正常胆囊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未得到普遍认可。 身体周刊:那么到底哪些情况下可以保胆呢? 施宝民:有一些临床中心报道了保胆的可行性。保胆的前提是胆囊功能良好。如果保留一个没有功能的胆囊,不但没有好处,还有引起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癌的坏处。 如何判断胆囊功能好坏?一是平时的症状,如果饮食正常下无任何不适,或者是饱餐、高脂餐后,没有不舒服或者腹痛;二是B超检查,空腹测量胆囊体积,进食高脂餐后40分钟再测胆囊,如果胆囊体积缩小50%以上,说明胆囊收缩功能良好;三是B超检查胆囊壁光滑,壁厚小于3毫米。 保胆的第二个前提是:保胆后不会复发或引起其他病变。基底宽大的息肉,保胆切除有时不完全,容易导致复发或者癌变;切除部分胆囊壁再次缝合,胆囊形态和收缩功能受到影响,再发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胆囊腺肌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不宜保胆。 有些医院做了保胆手术,报道的复发率并没有几十年前国外研究的那么高,其中主要原因是做了一些无症状的胆囊结石,而这些病人原则上观察无需特别治疗,他们虽然有结石,但可能一辈子都不发生胆囊炎。 我们在临床上也经常碰上在外院做了保胆手术,出现胆囊内血肿、结石复发、无法缓解的胆囊炎、右上腹胀痛不适等术前症状仍然存在等情况,不得不进行了二次胆囊切除术。 所以保胆还是去胆不用纠结,首先看胆囊结石或者息肉需不需要处理,不需要处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定期观察就行。其次,如果需要处理的结石或者息肉,要看胆囊功能是不是正常,如果胆囊功能正常,胆囊炎症不明显,对于年轻病人还是可以试行做保胆手术的,但前提是要有复发切除胆囊的思想等各种准备。
施宝民 2015-04-24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疾病描述】 陶瓷样胆囊(porcelain gallbladder)即胆囊壁的广泛钙化,也称钙化性胆囊、瓷瓶样胆囊、瓷胆囊、陶瓷样胆囊病等。是一种少见病,占胆囊切除标本的0.06%~0.8%。陶瓷样胆囊分两类:一类为整个胆囊壁的完全透壁性钙化,也称“真性”陶瓷样胆囊、完全钙化性胆囊。另一类为胆囊壁的部分钙化,表现为胆囊壁黏膜层的灶状钙化,也称非完全性钙化、选择性钙化或非真性陶瓷样胆囊。非完全钙化性陶瓷样胆囊较“真性”陶瓷样胆囊更常见,一般认为其与胆囊癌的关系更密切。 法国人Fabre于1831年首次在尸检中描述了陶瓷样胆囊。该术语于约100年后的1929年由Flrcken首先提出,用于描述胆囊壁广泛钙化而引起的胆囊变脆及蓝色样变的病理改变。 【症状体征】 陶瓷样胆囊的病人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数表现为胆绞痛和胆囊炎的症状,约1/3的病人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只是在拍X线片或做B超时偶然发现。50~60岁的人常见,女性病人是男性病人的5 倍。临床症状与胆囊炎、胆结石的症状高度重迭。诊断依赖于B超、CT、X 线及病理等各种检查。 【疾病病因】 Brinzeu的观察发现陶瓷样胆囊可能存在3 种局部致病因素:颈部有形成结石的慢性趋势并堵塞胆囊管,胆囊壁有慢性炎症,胆囊动脉有阻塞导致整个胆囊缺血。陶瓷样胆囊的其他可能病因包括慢性胆囊炎时囊壁内出血、钙代谢异常等。以上各种推测,只能从某些方面解释陶瓷样胆囊形成的可能性。 【诊断】 陶瓷样胆囊的诊断主要是病理诊断。根据胆囊壁的钙化情况可分为完全钙化与不完全钙化。完全性钙化表现为胆囊壁的肌层,甚至整个囊壁,有广泛的、连续的碳酸钙沉积带。不完全钙化为黏膜层的多发性、点状钙化。 【其他辅助检查】 1.腹平片 腹平片时发现胆囊钙化的机会相对较少。部分病人右上腹可见大块斑片状致密影,或薄片状弧形、密度不均匀影,或呈椭圆状或球形高密度影。有时其内可见含钙盐的胆石。侧位片见致密影位于脊柱前方。 2.腹部B超 B超及CT检查是发现无症状陶瓷样胆囊的主要方法。B超可见胆囊壁呈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胆囊壁可增厚。B超下陶瓷样胆囊分为3型:Ⅰ型,也称硬化萎缩期,为回声增强的半月状结构伴后方声影,类似于一个充满石头而无胆汁的收缩胆囊。Ⅱ型,为双凸状曲线结构伴可变声影,但声波衰减较Ⅰ型轻,因而可观察到胆囊的前后壁,该型常常能见到胆囊内结石。Ⅲ型,为不规律块状回声伴后方声影。Ⅰ型为病理分型中的完全钙化型,发生癌症的几率低或没有。Ⅱ型和Ⅲ型为不完全钙化型,易并发结石和胆囊癌。 3.腹部CT 可见胆囊壁边缘呈弧状钙化。胆囊缩小,如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有梗阻,胆囊亦可扩大。CT尚能观察胆囊周围的肿块,及腹部内脏的转移性癌。 4.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能判断胆囊的功能及形态,对于胆囊疾病的进一步检查及指导手术方案有帮助。 5. 超声内镜检查(EUS) EUS及在EUS引导下细针抽吸,对诊断陶瓷样胆囊合并胆囊癌有确诊意义。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肿瘤浸润的程度。 6.磁共振胰胆造影术(MRCP) 。在MRCP图像上,静态液体呈高信号排列,而与低信号或黑色背景形成对比。目前,MRCP有逐渐取代诊断性ERCP的作用。 总之,以上各项针对胆囊的检查不一定都适应某一具体的陶瓷样胆囊病人。B超、腹平片是常规检查。CT能排除某些肿瘤。口服胆囊造影操作简便,能同时显示结石和胆囊功能,但只有60%的病人单次造影便能取得满意结果。静脉胆道造影能克服胃肠道影响,在口服双倍剂量造影剂仍不显影时可用静脉法。在有黄疸、不排除肿瘤时,可直接用ERCP或PTC检查,以缩短检查时间。EUS及FNA检查创伤小,对于怀疑肿瘤的病人可考虑使用。有ERCP适应证而无法进行ERCP或EPCP失败者可行MRCP检查。 【治疗方案】 目前多数专家仍认为,对于陶瓷样胆囊,尤其是非“真性”陶瓷样胆囊应进行摘除治疗。可考虑剖腹手术或胆囊镜手术。由于胆囊癌术前能确诊的甚少,因此,手术前及手术时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真性”陶瓷样胆囊的病人常常与胆总管结石病并发,一般胆囊功能已丧失,是否进行胆囊摘除,主要根据病人症状。而选择性胆囊壁钙化的病人,并发胆囊恶性肿瘤的机会明显增高(可为对照组的14倍),这类陶瓷样胆囊应考虑尽早预防性手术切除。日本的一组研究报道显示,腹腔镜下摘除陶瓷样胆囊是安全的。但手术时,应采取严格防患措施、杜绝可能引起肿瘤腹膜扩散。如不要弄破胆囊或使胆汁流出,标本通过腹壁时要用袋子装好,气腹时应该用套管针尽量排尽气体,标本移出体外后要仔细检查,可疑时要做相关的病理检查。无功能性胆囊也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流行病学】 大宗病例报道见于1931年,Kirklin报道了5864例切除的胆囊中24例为钙化性胆囊。20世纪60~70年代文献报道的陶瓷样胆囊标本中,肿瘤的发生率是12.5%~61%。其中1962年Etala的研究显示陶瓷样胆囊的恶性率高达61%,且大多数胆囊癌的预后极差。这些研究结果使得当时的专家普遍认可:对于陶瓷样胆囊的病人应行胆囊切除术。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些不同的结果,使许多作者对陶瓷样胆囊的治疗提出了不同意见。Stephen对150例胆囊癌和44例胆囊钙化的研究显示只有7%的胆囊钙化合并胆囊癌,且17例“真性”陶瓷样胆囊的病人无一例合并胆囊癌。Towfigh等对1955~1998年的10741例切除胆囊的美国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大胆地提出陶瓷样胆囊与胆囊癌无关(10741例胆囊标本中,15例陶瓷样胆囊均无胆囊癌,同期88 例胆囊癌的病人无一例有钙化)。尽管如此,由于胆囊癌是一种恶性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且预后差的疾病,目前多数作者仍主张,一旦有陶瓷样胆囊尤其是不完全钙化性胆囊,应预防性手术切除。 【特别提示】 本病无特殊预防方式,饮食上低脂肪饮食。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8257